趙芷晴,重慶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2023年8月-2024年7月,在西藏昌都市第六高級中學開展支教志愿服務。

作為2023年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的一員,2023年7月,趙芷晴從重慶來到西藏。盡管入藏前做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但現(xiàn)實條件給了她一記下馬威:頭痛欲裂、呼吸艱難、鼻腔充血,血氧濃度不足平原的80%,批改作業(yè)時筆尖甚至會因缺氧而顫抖。

趙芷晴所支教的學校是一所新建不久的高中。聽說學校需要英語老師,她主動請纓,給高二年級三個班的學生上英語課。剛接手時,年級組長特地找到她說:班上八成以上的學生26個字母都很難寫完整,三門語言的壓力讓這些原本就基礎薄弱的孩子們難以喜歡學習英語。

于是,趙芷晴每天尋找最適合學生基礎的練習題和知識點,利用晚自習的時間備課、批改作業(yè)。為幫助孩子們提高學習興趣,她搜集了不少與英語相關的趣味視頻,給孩子們播放。通過反復摸索嘗試,三個班的孩子開始漸漸對英語感興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趙芷晴(右)與學生合影 受訪者供圖

江央郎措是高二5班的英語課代表,上課時經(jīng)常被趙芷晴鼓勵回答問題。

“有一天她拿著一束自己包的花和一封信來到我的辦公室,說是送給我的禮物?!壁w芷晴回憶說。接過禮物后,江央郎措?yún)s突然哭了起來,哽咽地說:“老師,你總是在班上夸我,我從沒想到會有老師這樣在意我。”

志愿服務期間,趙芷晴與支教團同伴開始了一場教育的“在地化革命”。在昂曲河岸,地理課化作對河流形態(tài)的實地觀察;藏戲《格薩爾王》被改編為雙語劇本,歷史課成為漢藏文化交融的舞臺;“推廣普通話”“人工智能”“民俗建筑”等一系列“云端課堂”,讓好奇的孩子們第一次感受到專家課堂的魅力。

藏漢兩族的交融,讓課本上的文字長出血肉,漢語從“捆住舌頭的繩子”變成了“打開世界的鑰匙”——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通過朗誦情景劇刻入骨髓,而《傳奇》的歌唱聲與轉(zhuǎn)經(jīng)筒的嗡鳴共振出奇妙的和諧。

如今,越來越多大學生志愿者主動來到西藏,一茬又一茬的援藏工作者前赴后繼,在這片土地上繼續(xù)書寫新時代“援藏精神”的時代贊歌,他們以青春丈量海拔,讓沉默的雪山終成托舉文明的高地。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