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綜述

在長江中下游,有一種珍稀落葉灌木,名叫“疏花水柏枝”。這種小小的植物,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它能夠在水淹的情況下,像“閉氣”一樣沉寂五個月,水退后便能奇跡般復蘇。但這樣一株與自然親密共生的植物,卻一度因為環(huán)境變化,被認定為近乎滅絕狀態(tài)。

然而,一群專家不愿放棄希望,他們踏遍長江流域的河岸灘涂,展開了一場艱難的“尋蹤之旅”。經過多年的努力,這個幾乎滅絕的物種,終于在專家們的手中迎來了重生。接下來,就讓我們走近這段充滿希望與韌性的故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花水柏枝是什么

疏花水柏枝是一種直立灌木,屬檉柳科水柏枝屬,也是是我國的特有物種。它普遍生長在長江中上游的河灘上,植株高1-2米,枝條細長柔軟,呈紅褐色。其葉片極小,形狀如鱗片,密集地附著在枝條上,顏色為灰綠色。

它的花期在夏季,通常為6--8月,花朵小巧,呈粉紅色或淡紫色,排列成頂生的稀疏總狀花序。果實為蒴果,成熟后會裂開,釋放出帶有白色冠毛的種子,通過風力傳播,以完成繁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植物屬典型的水陸交替帶植物,常生長在河岸沙地,礫石灘或季節(jié)性淹沒的區(qū)域。依賴洪水帶來的泥沙沉積更新其生境,具備耐水淹,耐干旱,適應貧瘠土壤的能力。其根系發(fā)達,具固沙護岸的功能,培育在河岸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對環(huán)境修復起到重要作用。

疏花水柏枝有一項絕技,它能夠在在水淹環(huán)境下保持“休眠”狀態(tài)。每年夏季汛期時,水位上漲,大部分植物被淹沒無法生存。疏花水柏枝卻能夠在水下“閉氣”長達五個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等水位下降后,它就會蘇醒過來,重新生長開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疏花水柏枝的原生分布區(qū)主要集中在湖北的秭歸,巴東以及重慶的巫山等地,屬三峽特有物種。然而,由于三峽工程的實施,約七成的原生地被水淹沒,導致現(xiàn)存種群呈現(xiàn)碎片化分布。

目前,疏花水柏枝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受到特別關注和保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鄧洪平教授的艱難尋找

鄧洪平教授的艱難尋找

自2015年起,野生植物專家鄧洪平教授和他的團隊踏上了尋找疏花水柏枝的艱難征程。在當時,科學界普遍認為這種植物已瀕臨滅絕,甚至其原本的棲息地也變得難以確認。

鄧洪平教授帶領團隊,沿著長江兩岸展開地毯式搜索,但始終一無所獲。后來,團隊獲悉,三峽庫區(qū)的巫江植物園曾移植了一批疏花水柏枝進行保護。然而,當團隊趕到現(xiàn)場時,卻發(fā)現(xiàn)這些移植的植株已全部死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時,人們對這一植物的習性認識不到位,加上植物園海拔較高,氣候的溫濕度不適宜植株生長,才最終導致了移植的失敗。

鄧洪平教授和團隊沒有放棄,他們繼續(xù)踏上了尋找疏花水柏枝的旅途。他們頂著烈日和暴雨,地,幾乎走遍了三峽的各個灘涂,沙堆地。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接踵而至。那些疏花水柏枝生長的適合區(qū)域,如今已被人類活動嚴重干擾,環(huán)境條件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鄧洪平教授團隊的堅持終于迎來了轉機。當時,團隊在江津區(qū)的一座江心小島上考察。團隊已在島上徒步了近20公里,整整搜尋了兩天。就在大家準備再次接受失望,轉身離開之際,一片淺灘的雜草叢中,幾株零星的疏花水柏枝悄然顯現(xiàn)。

這一刻,鄧洪平教授的心情無法用言語形容,這份來之不易的發(fā)現(xiàn)讓他激動得幾乎落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7年的艱辛與突破

7年的艱辛與突破

這次,團隊發(fā)現(xiàn)了大約30多株疏花水柏枝。接下來的關鍵任務,就是將這些珍稀植物移植并人工繁育,為它們賦予“新生”。

起初,團隊采用了最普遍的繁育方式:“扦插”。但問題痕跡接踵而至。扦插苗在短時間內就會開花,出現(xiàn)“早花早衰”的現(xiàn)象,這些株苗在野外難以存活。更棘手的是,即便是扦插成功,因其所有后代都來自同一母株,基因缺乏交互,在野外競爭力也會十分薄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后來,團隊開始調整繁育方式,嘗試種子繁殖。他們反復實驗,從光照,濕度到基質配比,逐一優(yōu)化環(huán)境條件,力求為疏花水柏枝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生長環(huán)境。與此同時,團隊還深入研究了土壤環(huán)境,重金屬污染以及植物激素等多重因素對種子繁殖的影響。

最初,種子的出苗率僅1%。但經過近7年的不懈鉆研和調整,團隊終于攻克了種子出苗慢,出苗率低等難題,將種子萌發(fā)繁育的成功率提升至驚人的96%!更令人振奮的是,團隊還將疏花水柏枝的繁育技術,完美應用到了三峽另一種珍稀植物——豐都車前的保護工作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7年間,團隊成功培育了疏花水柏枝和豐都車前各3000株。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將這些苗木移栽到野外,幫助它們回歸原生地,恢復生態(tài)多樣性。

不過,初次野外回歸的嘗試并未達到預期效果,部分移栽的苗木未能順利生長。為此,團隊迅速總結經驗,對回歸環(huán)境進行了更細致的調整。最終,第二次野外回歸取得了顯著成功,苗木的成活率達到了80%以上。

這一成果,不僅標志著疏花水柏枝的保護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也為未來的生態(tài)恢復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尾

結尾

正是鄧洪平教授和他的團隊堅持與不懈的探索,讓疏花水柏枝這一曾被認為“消失”的珍稀植物,重新煥發(fā)了生機。這不僅僅是一個物種從瀕臨滅絕到逐漸復蘇的故事,更是人類與自然攜手,共生共存的真實寫照。

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可能還有許多像疏花水柏枝一樣珍貴的物種,正靜候我們去發(fā)現(xiàn)和保護。我們不僅僅需要依靠像鄧洪平團隊這樣的科學家,更需要每一個普通人去珍視自然,愛護環(huán)境。只有大家攜手共同努力,才能讓這片土地始終充滿勃勃生機,永續(xù)繁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