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yī)學專業(yè)人士閱讀參考
惠智同行——皮膚T細胞淋巴瘤交流會成功搭建跨學科對話平臺,權威專家共探精準診療新突破,以創(chuàng)新藥物與多學科協(xié)作推動罕見病診療邁向更高水平。
近日,惠智同行——皮膚T細胞淋巴瘤交流會在線上成功舉辦。本次會議吸引了眾多國內皮膚科與血液腫瘤領域的權威專家,圍繞少見腫瘤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展開深入探討。會議由江蘇省人民醫(yī)院范磊教授主持,江蘇省人民醫(yī)院李建勇教授和徐衛(wèi)教授擔任大會主席。

權威開幕:跨學科協(xié)作開啟診療新篇章
會議伊始,范磊教授對在場及在線參會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并指出本次交流會旨在聚焦少見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精準診療,推動跨學科協(xié)作的深入發(fā)展。李建勇教授和徐衛(wèi)教授分別致辭,表達了對參會專家的感謝,并強調此次會議對推動皮膚科與腫瘤科的學術交流、提升少見病診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范磊教授

李建勇教授

徐衛(wèi)教授
學術報告:聚焦MF/SS分期與新藥研究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王新華教授作了題為“蕈樣真菌病/Sézary綜合征(MF/SS)疾病分期及莫格利珠單抗三期臨床研究解讀”的專題報告。王教授詳細介紹了MF和SS的免疫表型差異及分期標準,強調了血液累積情況對預后的重要影響,并指出流式細胞術和多次取材在診斷中的關鍵作用。
在治療方面,王教授重點解讀了新藥莫格利珠單抗的臨床研究成果。作為全球首個靶向CCR4的單克隆抗體,莫格利珠單抗在三期MAVORIC研究中表現出顯著的療效優(yōu)勢,包括延長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同時不良反應較輕。王教授的報告為與會專家提供了關于MF/SS精準診療的最新循證依據。

王新華教授
熱點交鋒:臨床難點與對策
在徐衛(wèi)教授的主持下,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黃海雯教授、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施文瑜教授、江蘇省人民醫(yī)院蘇忠蘭教授和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周乃慧教授圍繞以下三個核心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1.晚期MF/SS患者及醫(yī)生面臨的挑戰(zhàn);
2.TNMB分期系統(tǒng)在MF/SS患者血液累積情況中的應用;
3.多學科診療(MDT)模式在MF/SS精準診療中的作用。
周乃慧教授通過分享臨床病例的診療經驗,強調對頑固性皮炎濕疹患者需多部位反復活檢以早期確診,并呼吁皮膚科與血液科協(xié)作制定治療方案,尤其針對腫瘤期系統(tǒng)治療及淋巴結評估的臨床決策。蘇忠蘭教授指出,MF早期紅斑期易誤診為濕疹,早期病理檢查可能難以確診,需綜合臨床表現、病理、免疫組化及流式細胞術等多種手段進行診斷。她還強調,紅斑期和斑塊期治療應以溫和為主,而進展期或系統(tǒng)受累患者則建議轉至血液科進一步治療。
黃海雯教授提到,Sézary綜合征的侵襲性較MF更強,患者OS更短。在莫格利珠單抗問世之前,現有治療手段的療效普遍不理想,而莫格利珠單抗的出現為SS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施文瑜教授與王新華教授則就CCR4陽性閾值的判定及治療中的預防用藥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寶貴經驗。
大會總結:推動少見病診療常態(tài)化交流
會議最后,范磊教授對本次交流會進行了總結。他高度評價了與會專家的積極參與和熱烈討論,并指出,皮膚T細胞淋巴瘤作為少見病種,診療難度較大,跨學科協(xié)作尤為重要。他呼吁定期舉辦類似的專病沙龍,加強MDT模式在少見病診療中的應用,為患者提供更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
本次會議圓滿落幕,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通過此次深入交流,不僅加深了對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診療認知,也為未來的臨床實踐提供了重要指導。期待未來更多學術交流活動的開展,共同推動少見病診療水平的提升。
精彩資訊等你來
*此文僅用于向醫(yī)療衛(wèi)生專業(yè)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臺立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