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望的先知》作者:[法]勒內(nèi)·基拉爾編者:[美]辛西婭·L.黑文譯者:錢家音版本: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 2025年3月
推薦理由:
勒內(nèi)·基拉爾(René Girard)是誰?從所有能查到的作者簡介里,讀者都可以快速得知,這是一位法國人類學家、思想家,生于1923年,2015年去世。2006年,他的專著第一次出版中譯本(當時是他的《雙重束縛》)。下一本則是十年后的《欲望幾何學》。直到最近四年,他的書才陸續(xù)被引進翻譯成中文,為更多讀者所知。
基拉爾本人以研究初民社會而著稱。他對“替罪羊”的思考獨到,在《祭牲與成神》(法文版原名“La violence et le Sacré”)一書中思考暴力如何成為保全、拯救共同體秩序的方式,并成為一種“神圣”。其實他關心的還是現(xiàn)代人的問題,也是因為這本對談集《欲望的先知》的出版,我們知道,原來他在一般性的研究事務以外,還是一位善于通過對話描述現(xiàn)代人問題、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人問題的人。對他比較熟悉的讀者或多或少聽聞過他喜歡對談,畢竟他的一些重要之作都是采用問和答的方法呈現(xiàn)的,但是我們大概沒有想到,他對這一形式的喜愛達到了“執(zhí)著于對話”的程度。
為什么現(xiàn)代社會許多主張是通過暴力來追求理想社會,現(xiàn)代人——先是女性,接著是男性——又何以要在實現(xiàn)飲食富足后瘋狂節(jié)制,并患上“厭食癥”?在這些現(xiàn)象背后,基拉爾都找到某種遙遠的、古老的欲望。從“替罪羊”“祭牲”到“模仿”,他為現(xiàn)代人闡述了存在于初民社會的參照物。并且,他的對談還獨具一種風趣,當對談人質(zhì)疑或追問,他能從容應對,比如“如果我接受你的……我的欲望理論的其中一半就被摧毀了……(所以)認真來說,并沒有真實的證據(jù)來支撐你的觀點”,再比如被問“我(們)該怎么做”這種建議性問題,他的回答只是“沒什么特別需要去做的”,不過他也會補充一句,堅持思考,“躍于周遭之上”。當然,這本書收錄的對談橫跨二十余年(從1984年到2009年),一個人的思考不可能一成不變,哪怕第一篇對談進行時他已經(jīng)上花甲之年,其回答還是有前后矛盾之處。而這也是對話本來的樣子,它記下一個人彼時的、此時的即時思考。
撰文/羅東
編輯/李陽
校對/劉軍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