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老人變了?前幾年還對智能手機嗤之以鼻的爸媽,如今卻成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老人刷短視頻上癮、沉迷網購被騙的新聞層出不窮,這到底是怎么回事?誰應該為老人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數(shù)字時代的"銀發(fā)網癮"

數(shù)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網民已達到1.78億人,占總網民數(shù)量的16.2%。更驚人的是,超過30%的老年網民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4小時,高于全國網民平均水平!一些老人甚至每天要刷10個小時的短視頻,就為了在某平臺賺取價值五毛錢的"金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角色似乎完全顛倒了——曾經是父母擔心孩子沉迷網絡,現(xiàn)在卻變成了子女擔心

不只是無聊,更是時代的孤獨

為什么老年人會對手機如此著迷?表面上看是無聊和好奇,但深層原因卻是現(xiàn)代社會結構變遷下的情感缺失。

老人們面臨的是雙重困境:一方面是物理空間的孤獨——子女遠在他鄉(xiāng),獨居老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心理空間的空虛——退休后角色轉變,社會價值感降低。手機和互聯(lián)網正好填補了這兩種空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讓人心疼的是,很多老人在短視頻中找到了"虛擬家人"。主播一聲"爸爸媽媽們好",就能讓老人感到一絲溫暖;評論區(qū)的互動,也成了他們社交的替代品。有研究表明,超過40%的老年網民承認,他們在網絡上比在現(xiàn)實中獲得了更多的社交滿足感。這背后,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情感危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老人成了平臺最好捕獲的"獵物"

不得不說,老年人成為"手機控"并非偶然。各大平臺的算法推薦系統(tǒng)對老年群體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效率"。

從內容上看,平臺精準地向老人推送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養(yǎng)生知識、婆媳矛盾劇、懷舊文藝片段和"老少配"情感故事。這些內容往往情節(jié)簡單直白,刺激性強,容易引發(fā)老人的情感共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形式上看,短視頻的碎片化特性和即時反饋機制,完美契合了老人的注意力特點和學習曲線。不需要復雜操作,只要動動手指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新內容,這對于操作能力有限的老人來說非常友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平臺利用老人對互聯(lián)網認知的局限性,設計了各種"收割"機制。比如通過"金幣抽獎"誘導老人長時間停留,通過"有限時間"營造購物緊迫感,通過"爸媽""老鐵"等親切稱呼建立虛假信任關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老人的身體在"默默抗議"

沉迷手機不僅是心理問題,更帶來了嚴峻的健康挑戰(zhàn)。

首先是視力問題。老年人本就容易患有老花眼、白內障等眼疾,長時間盯著小屏幕更是雪上加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次是頸椎和腰椎問題。低頭玩手機的姿勢會導致頸椎長期承受額外壓力,加速椎間盤退變。我接觸的一位骨科醫(yī)生表示,近年來,他接診的老年頸椎病患者中,有超過30%與長時間使用手機有直接關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睡眠質量下降。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響睡眠質量。許多老人反映,自從沉迷手機后,他們的睡眠時間減少了1-2小時,且睡眠質量明顯下降。

老人的養(yǎng)老錢正被悄悄"收割"

相比健康問題,財產安全可能是老人面臨的更直接風險。

據國家反詐中心數(shù)據,2023年針對60歲以上老人的網絡詐騙案件同比增長了43%,平均損失金額高達3.2萬元,遠高于其他年齡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常見的詐騙類型包括:保健品詐騙(占37%)、投資理財詐騙(占25%)、情感詐騙(占18%)和游戲充值詐騙(占12%)。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并且,許多老人出于面子問題,不愿承認自己被騙,導致真實詐騙數(shù)字可能被嚴重低估。有調查顯示,僅有約35%的老年人會將被騙經歷告訴家人或報警。

多方博弈中的困境

面對老年人的"網癮"問題,責任到底在誰?這是個復雜的問題。

從家庭角度看,子女的責任不容推卸。許多子女忙于工作,對父母的陪伴嚴重不足。據調查,超過60%的城市老人每月與子女面對面交流時間不足10小時。在這種情況下,老人尋求手機慰藉幾乎是必然選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平臺角度看,一些互聯(lián)網公司確實存在過度收割老年群體的問題。算法推薦機制缺乏針對老年群體的特殊保護,廣告審核不夠嚴格,退款機制復雜難懂,都加劇了老年人的風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社會角度看,我們的社區(qū)服務和老年文化供給嚴重不足。許多社區(qū)活動中心形同虛設,老年大學一位難求,老年友好型公共空間缺乏,老人只能"宅"在家里刷手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老人自身也需要增強媒介素養(yǎng)和自我保護意識。但我們不能用對待青少年的標準去要求老人——他們成長的年代沒有互聯(lián)網,對這個新世界的認知和適應能力自然有限。

既不能"一禁了之",也不能放任自流

針對老年人的網癮問題,我們需要更加平衡和人性化的解決方案。

子女要提供"高質量陪伴",而非簡單的限制。

平臺也應該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一些良心平臺已經開始行動:設計適老化界面、增加欺詐警示功能、提供特殊退款通道,甚至在大額消費前增加"子女確認"環(huán)節(jié)。這些措施既保障了老人權益,也有利于平臺的長遠發(fā)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社區(qū)和社會組織更需要提供更多老年人線下活動選擇。北京某社區(qū)開設的"銀發(fā)數(shù)字課堂"就很有啟發(fā)性——每周組織老人學習手機使用技巧和防詐知識,同時開展園藝、棋牌等線下活動,既滿足了老人觸網需求,又避免了過度依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需要全社會共同營造理解和尊重老年人的氛圍。老人使用手機不應被嘲笑,他們的網絡需求應得到正視。畢竟,今天的年輕人終將成為明天的老人,我們現(xiàn)在對待老人的方式,將來也會回饋到自己身上。

讓數(shù)字時代的夕陽更加絢爛

解決老年人網癮問題,不是要把老人從數(shù)字世界中隔離出去,而是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這個時代。

事實上,適度使用互聯(lián)網對老年人是有益的。研究表明,正確使用互聯(lián)網的老年人認知功能衰退速度比不使用互聯(lián)網的同齡人慢25%?;ヂ?lián)網能幫助老人保持社交聯(lián)系、獲取新知識、享受便利服務,這些都是積極的一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鍵在于平衡——既不能讓老人成為數(shù)字時代的"難民",也不能讓他們淪為網絡的"奴隸"。

這或許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讓科技服務于人,而非人被科技奴役。

老人的"網癮"問題看似是技術問題,實則是社會問題。它反映的是代際溝通的困境、社會關愛的缺失和老年價值的迷失。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技術手段,更需要人文關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畢竟,再精彩的短視頻,也比不上子女回家時的一聲問候;再熱鬧的網絡社區(qū),也替代不了真實的人際溫暖。讓我們共同努力,幫助銀發(fā)一族在數(shù)字時代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活出健康、有尊嚴的晚年生活。因為終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而我們對待今天老人的方式,將決定我們自己未來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