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DNA技術在我國歷史研究里越來越火,尤其是查家族血脈這塊,簡直是開了個新窗戶。

咱們國家的學者們拿這個技術,把老祖宗留下的遺傳信息跟歷史書上的記錄一對,經(jīng)常能挖出點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愛新覺羅家族,大家都知道,那是清朝皇室,血統(tǒng)來頭一直是個大話題。

2022年,有個關于愛新覺羅家族DNA的計劃出了點階段性的結果,不光是初步摸清了皇室老祖宗跟北方民族的關系,還順帶把遼寧肇氏這支跟愛新覺羅的關系給搞明白了。

這事兒全靠現(xiàn)代遺傳學幫忙,挺有意思的,也讓我們對清朝那些宗室的事兒有了新看法。

說起DNA查血脈,主要靠的是Y染色體。人的遺傳信息有23對染色體,Y染色體是男的從爹那兒傳下來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傳下去的時候基本不跟別的染色體摻和,能保持原樣。

這就跟一條特別靠譜的家譜似的,能清楚地告訴你爹這一脈是哪來的。咱們國家的專家就靠這個路子,拿現(xiàn)代人的DNA樣本跟老時候的比對,經(jīng)常能發(fā)現(xiàn)點啥。

比如,西漢有個中山靖王劉勝,以前都說他可能是漢景帝的兒子,結果DNA一查,不是那么回事兒。

還有曹操的后人,全國號稱是他后代的不少,可真查下來,只有9支是靠譜的。這些例子都說明,DNA這東西在歷史研究里挺硬核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愛新覺羅家族的查法也差不多。2014年的時候,復旦大學的團隊就盯著清朝皇室的Y染色體琢磨,發(fā)現(xiàn)他們的遺傳標記可能是C-M504這條線下的C-F14749。

這條線跟黑龍江上游的蒙古族群有點親戚關系,跟清朝皇室從東北發(fā)家的歷史挺搭。到了2022年,有個叫韋蘭海的學者在《清史研究》上發(fā)了篇文章,把這個事兒又往前推了一步。

他拿了13個愛新覺羅家族的樣本一看,確認了這條線,算出來他們的老祖宗大概是650年前的人。這時間點跟明末女真崛起的日子差不多,算是給清朝皇室的來頭找了個遺傳學的證據(j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這邊查著查著,遼寧肇氏這邊卻出了個大意外。肇氏這幫人一直覺得自己是愛新覺羅的旁支,族譜里寫得明明白白,說他們老祖宗是努爾哈赤爺爺覺昌安的弟弟包朗阿的后人。

包朗阿在努爾哈赤打江山的時候出力不少,地位不低。像肇俊哲,遼寧足球圈挺有名的人物,以前也被說是這個血脈的。

可DNA結果一出來,傻眼了——肇氏的遺傳標記是O-MF209434,跟愛新覺羅的C-F14749完全不沾邊。

這標記算下來是430年前的老祖宗,屬于O-MF1200這條線下的分支,而這條線是浙江吳郡張氏的標志。這意思就是說,遼寧肇氏的老祖宗壓根不是東北的,跟江南的張氏更像是一家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查這個事兒可不是隨便弄弄就完的。研究的人專門跑去遼寧,找了沈陽和巨流河那邊不少肇氏的男丁,拿他們的DNA樣本去測。

因為肇氏這幫人從清朝開始就主要在這一片待著,搬來搬去的不多,家譜也留得挺全,所以樣本找起來不費勁。

測出來的結果跟全國的基因數(shù)據(jù)庫一對,再加上復旦大學之前的研究,確認了這個O-MF209434跟浙江張氏的聯(lián)系。

這么一看,遼寧肇氏跟愛新覺羅壓根沒血緣,倒是跟江南那邊有點親戚關系,挺讓人意外的。

說到肇氏的老祖宗,他們的歷史得從清朝初年說起。族譜里寫著,密雅納是包朗阿的后人,清軍打進關內(nèi)的時候,他被封了個二等輕車都尉,留下來守盛京,也就是現(xiàn)在的沈陽。

后來到了雍正二年,盛京將軍給皇帝打了個報告,說那邊的宗室軍官有點管不住,雍正就下了命令,把一部分人調(diào)出去。

密雅納的兩個兒子祜里布和徹爾布帶著十幾個孫子被派到了巨流河古城,離沈陽60公里左右。

這地方后來就成了肇氏的大本營,他們的后代在沈陽和巨流河這一帶扎根,繁衍了好幾代。因為人沒怎么散開,家譜又清清楚楚,研究的人查起來方便了不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巨流河這地方在清朝挺重要,是個軍事點。肇氏在那兒不光守城,還種地開荒,考古的人還找到過那時候的城墻和房子遺跡,挺能說明他們當時的生活。

聽說肇氏后人里還有些老輩人說過,他們祖上是“南方來的”,具體哪塊不清楚,可跟DNA查出來的結果倒是對上了。

研究的人拿了不少樣本去測,最后定下來,肇氏的標記是O-MF209434,跟愛新覺羅的C-F14749差得遠,倒是跟浙江吳郡張氏的O-MF1200是一家子。

這么看,包朗阿可能不是覺昌安的親弟弟,興許是家里收養(yǎng)的,不然他后人咋在清朝一直沒混出大名堂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事兒咋查出來的呢?研究的人從遼寧肇氏那兒弄了不少樣本,送到專業(yè)的基因檢測地方去分析,還跟23魔方這樣的平臺合作,把數(shù)據(jù)湊齊了。

他們還拿復旦大學之前發(fā)的文章做參考,比對了一圈,確定了肇氏的標記跟愛新覺羅沒關系。

可能是明末清初那會兒,江南那邊亂得很,有人跑到東北謀生,后來被清朝拉進了八旗里頭,編了個宗室的身份。

這種事兒在清朝初年不稀奇,尤其是沈陽這種地方,來來往往的人多,啥背景的都有。

查到這兒,事情就挺清楚了,可這只是個開頭。樣本現(xiàn)在還不多,想把肇氏和愛新覺羅的家族分支搞得更細,還得再多弄點數(shù)據(jù)。

研究的人也說了,要是能從清朝的墓里挖點骨頭出來測測,興許能更有把握?,F(xiàn)在的結論是肇氏跟愛新覺羅沒血緣,祖上是浙江來的,可具體咋遷過來的,還得再查查。

未來要是能多點人參與,提供點樣本,估計能把這事兒弄得更明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研究不光是查了個家族的事兒,還給我們看歷史開了個新路子。以前家譜都是靠人寫,難免有點吹牛或者記錯了。像肇氏覺得自己是皇室旁支,可能就是那時候為了抬身份編的。

現(xiàn)在有了DNA,靠數(shù)據(jù)說話,不用猜了。全國好多家族都說自己是啥啥名人后代,比如霍去病、李白的,可沒證據(jù)。

現(xiàn)在用這技術一測,真假立馬就出來了。曹操的后人以前也亂七八糟地認,最后查下來就9支是真的,挺有意思的。

再說愛新覺羅這邊,他們的C-F14749標記跟東北的蒙古族群掛鉤,跟歷史書上女真人的來頭挺合。《清史稿》里寫著,努爾哈赤的老祖宗在東北住了好幾代,跟那邊的游牧民族混得熟。

DNA算出來650年前的老祖宗,跟明末女真崛起的時間差不多,挺靠譜的。可肇氏這邊,O-MF209434跟浙江張氏連上了。

張氏在南宋時候靠讀書和做生意發(fā)家,到了明朝,江南亂起來,好多人往北跑。肇氏的老祖宗可能就是那時候過來的,后來混進了清朝的八旗,留下了這么個故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咱們國家這幾年在遺傳學上花了不少心思。復旦大學那幫人從2010年就琢磨東亞人的基因,攢了個大數(shù)據(jù)庫。這次查愛新覺羅和肇氏,就是靠這個底子。

他們跑去沈陽、巨流河找人,核對家譜,樣本弄齊了發(fā)出去測,出來的結果還在學術雜志上發(fā)了,公開讓人評,挺講究的。

現(xiàn)在Y染色體的技術能精確到70年左右的分支,厲害得很。以后要是能跟考古隊一塊兒干,從老墳里挖點東西出來測,估計能更清楚。

這事兒還給我們提了個醒,歷史上的事兒不一定全是書上寫的。家譜這玩意兒容易被改,DNA可不糊弄人。

包朗阿的后人沒混出大名堂,可能是因為他壓根不是覺昌安的親弟弟,收養(yǎng)的也有可能。清朝初年,八旗里啥人都有,外來的混進來也不奇怪。

沈陽那時候是個大雜燴,南方人、北方人湊一塊兒,肇氏可能就是這么來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后咋辦呢?研究的人想再多弄點樣本,尤其是清朝墓里的東西。要是能從沈陽的清代墓群或者吉林那邊挖點啥出來,興許能把遷徙的路劃得更清楚。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人喊話,讓遼寧肇氏的男丁多測測DNA,湊齊了數(shù)據(jù)興許能挖出更多東西。

這種事兒國外也干過,英國有個“人民基因計劃”,大家都參與,挺成功的。咱們要也這么干,估計能整出不少新發(fā)現(xiàn)。

這研究不光是查清了肇氏跟愛新覺羅沒關系,還讓我們看到歷史跟科學搭一塊兒多帶勁。

清朝那時候人來人往,遷來遷去的,DNA一查,能看出好多門道。以后技術再好點,數(shù)據(jù)再多點,估計能把老祖宗的路整得更明白。

這事兒挺有意思,既是科學的活兒,也是歷史的活兒,值得咱們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