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河北三河市因一場“招牌改色令”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城管部門一句“不怕麻煩、不心疼錢可改回原色”的回應,不僅暴露了基層治理的粗放與傲慢,更撕開了城市管理中權力越界、程序失范的深層傷疤。這場鬧劇的始末,折射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行政決策與民生訴求的激烈碰撞。
事件始末:從“紅底禁令”到“綠牌復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一階段:政策突襲

2025年3月中旬,三河市城管部門以“城市規(guī)劃要求”為由,口頭通知沿街商戶將招牌底色統(tǒng)一更換為“淺淡雅致”色調,明令禁用紅、藍、黑三色。政策未發(fā)布正式文件,僅憑口頭傳達便要求商戶限期整改。蜜雪冰城、好想來等連鎖品牌被迫將紅底招牌改為灰綠色,某醫(yī)院外墻的紅色紅十字標識也被涂成綠色。

第二階段:輿論發(fā)酵

改色政策引發(fā)商戶強烈不滿。一家殯葬店店主稱,新招牌耗資2800元,相當于半個月房租;蜜雪冰城門店因改色后客流量驟降,不得不連夜拆除新招牌。網友調侃“綠雪冰城”“喪葬風”,質疑城管部門濫用權力干預商業(yè)自主權。輿情爆發(fā)后,三河市自然資源規(guī)劃局才承認《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導則》中僅規(guī)定“國際連鎖品牌可豁免”,普通商戶仍被強制改色。

第三階段:政策搖擺

面對輿論壓力,三河城管態(tài)度突變。4月10日,城管部門改口稱“商戶可自愿改回原色”,但拒絕解釋政策反復原因,也未提及補償方案。同日,三河市兒童醫(yī)院拆除綠色紅十字標識,恢復紅色原貌。然而,政策合法性仍遭質疑:既無正式文件,又違反《廣告法》《商標法》對商業(yè)標識的保護條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四階段:紀委介入

4月11日,廊坊市紀委宣布對事件展開調查。初步核查發(fā)現(xiàn),城管部門存在“無依據執(zhí)法”“程序倒置”“選擇性豁免”等問題,涉嫌濫用行政權力。目前,涉事工作人員已被停職,事件進入問責階段。

爭議焦點:權力任性背后的三重悖論

悖論一:城市美學與商業(yè)規(guī)律的沖突

城管部門以“市容整潔”為由推行“顏色管控”,卻忽視商業(yè)標識的核心功能——品牌辨識度。蜜雪冰城紅底招牌全國統(tǒng)一,改色后消費者直呼“認不出”;某眼鏡店因招牌變灰,營業(yè)額一周內下滑15%。城市管理本應平衡秩序與活力,但三河市的做法卻將“整齊劃一”凌駕于市場規(guī)律之上,暴露出“家長式治理”的思維慣性。

悖論二:行政成本轉嫁與法治原則的背離

政策執(zhí)行中,商戶需自費改色,成本從2000元到上萬元不等。法律專家指出,根據《行政處罰法》,行政機關違法行政造成損失的,應依法賠償。然而,三河城管始終未提補償方案,反而指責商戶“不心疼錢”。這種將行政成本轉嫁市場主體的行為,違背了“權為民所用”的基本原則。

悖論三:政策隨意性與公信力的崩塌

從“口頭禁令”到“默許復原”,政策朝令夕改讓商戶無所適從。更荒誕的是,國際連鎖品牌(如肯德基)因“豁免條款”未整改,普通商戶卻成“出頭鳥”。這種區(qū)別對待激化社會矛盾,網友怒斥“特權階級與平民百姓的雙標”。政府公信力在一次次的“翻臉”中消耗殆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輿論風暴:民意與權力的角力場

民意沸騰:從調侃到憤怒

事件初期,網友以“權力審美”“城管美學”調侃政策荒誕。但隨著改色成本曝光、醫(yī)院標識被毀,輿論迅速轉向聲討。微博話題三河城管改色令閱讀量突破2億,網友留言:“誰給城管的勇氣改國家標志?”“折騰商戶的錢,就為滿足領導的審美?”

專家發(fā)聲:法治與治理的雙重拷問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指出,城管部門的行為涉嫌違反《立法法》——規(guī)范性文件不得增設行政許可或處罰。中國政法大學團隊分析稱,若證實政策出自領導“拍腦袋”,涉事官員或面臨黨紀處分。輿論呼吁徹查“負面清單”制定過程,嚴懲濫用職權者。

企業(yè)維權:從沉默到反擊

蜜雪冰城總部發(fā)聲:“品牌形象不容踐踏,保留追責權利?!倍嗉疑虘袈?lián)合聘請律師,計劃提起行政訴訟。這場民間維權行動,成為檢驗法治精神的試金石。
深層反思:城市治理的現(xiàn)代化困局

困局一:決策機制失靈

三河事件暴露基層決策的“黑箱操作”。從《導則》制定到執(zhí)行,既無聽證會,也無專家論證,完全依賴個別官員主觀意志。這種“閉門造車”式治理,與中央“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背道而馳。

困局二:執(zhí)法者法治素養(yǎng)薄弱

涉事城管人員“不心疼錢”的回應,折射出權力傲慢與法律意識淡薄。法律學者指出,若執(zhí)法人員連《行政處罰法》《廣告法》等基本法規(guī)都不熟悉,何談“依法行政”?

困局三:政商關系失衡

政策反復橫跳,本質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錯位。商戶感嘆:“改顏色比交稅還頻繁!”當行政權力頻繁干預微觀經營,市場活力必然受挫。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報告指出,此類事件頻發(fā),根源在于“GDP至上”思維下對市場規(guī)律的漠視。

破局之道:從“權力主導”到“規(guī)則之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一,建立透明決策機制

城市管理需引入“陽光程序”:重大政策出臺前,必須公示草案、召開聽證會、征求行業(yè)協(xié)會意見。可借鑒杭州經驗,設立“城市治理委員會”,由市民代表、商戶、專家共同參與決策。

第二,強化法治約束

上級部門應開展規(guī)范性文件清理行動,廢除“紅藍黑禁令”等違法條款。同時,完善《行政程序法》,明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邊界,杜絕“拍腦袋決策”。

第三,完善權益救濟渠道

建立“行政行為影響評估”制度,對商戶經濟損失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對于已造成的損失,應依法啟動國家賠償程序。可參考上?!暗暾袀浒钢啤?,允許商戶在合規(guī)基礎上自主設計。

第四,重塑政商互信

政府需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如成都推出“柔性執(zhí)法”清單,對輕微違規(guī)免罰;深圳設立“商戶服務日”,現(xiàn)場解決經營難題。唯有放下身段傾聽民意,才能化解對立。
城市之美,在于多元共生

三河“改色令”的荒誕,恰似一面鏡子,照見基層治理的病灶:權力的任性與法治的缺位、程序的傲慢與民意的壓抑。當城管人員說出“不怕麻煩”的傲慢之詞時,他們或許忘了——城市的靈魂不在整齊劃一的招牌,而在煙火氣與人情味交織的市井百態(tài)。

這場鬧劇的終章,不應止于問責幾個官員,而需撬動深層次的治理改革。畢竟,一個連商戶招牌顏色都要管制的城市,離真正的現(xiàn)代化還有十萬八千里。

(本文綜合自公開報道及專家訪談,部分案例經脫敏處理)

免責聲明:素材來源網絡公開渠道,
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