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6 月 10 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遺孀安倍昭惠前往丈夫安息之地進行祭拜。
這原本是一次再平常不過的家庭活動,但當她將祭拜后的照片上傳至社交平臺時,卻意外掀起了一場輿論風暴。
照片中的安倍昭惠面帶微笑,完全看不出失去至親的悲痛情緒。
這一畫面讓許多日本網(wǎng)友難以接受,他們紛紛批評她的表現(xiàn)不合時宜,認為在這樣的時刻不該如此輕松。

除此之外,這張照片還無意間揭開了安倍晉三墓地的神秘面紗。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安倍晉三的墓地位于山口縣長門市的一處家族墓園內(nèi),面積狹小且裝飾簡單。
若以他生前作為日本前首相的身份來衡量,這座墓地顯得格外樸素甚至有些寒酸。
不過,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墓碑上的文字——僅僅五個漢字,而且全是中國漢字。
身為日本前首相,為何他的墓地如此低調(diào)?墓碑上又為何會出現(xiàn)中國漢字呢?

刺殺事件
2012 年,安倍晉三當選為日本首相。
他提出了一項備受矚目的經(jīng)濟政策——“安倍經(jīng)濟學”,希望通過大膽的貨幣政策、靈活的財政措施以及促進民間投資的增長戰(zhàn)略,重振低迷已久的日本經(jīng)濟。
在政策推行初期,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日元貶值,股市回暖,日本經(jīng)濟似乎看到了復(fù)蘇的曙光。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安倍經(jīng)濟學”的弊端逐漸顯現(xiàn):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問題愈發(fā)嚴峻,經(jīng)濟增長陷入停滯。
同時,他在國內(nèi)推動的一些政策,例如提高消費稅等,也遭到了民眾的強烈反對,實施過程中困難重重。

2022 年 7 月 8 日上午,在日本奈良縣大和西大寺車站附近,一群人正聚集在路邊等待一場演講的開始。
演講者正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他此行是為了支持自民黨參議院議員候選人的競選活動。

上午 11 點 30 分,安倍晉三準時開始了演講。他神情專注,聲音洪亮,向在場聽眾闡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對未來的規(guī)劃。
然而,就在演講進行了大約兩分鐘后,突然傳來一聲槍響。
原本安靜的現(xiàn)場瞬間變得混亂不堪,人們驚慌失措地四處逃散,尖叫聲和呼喊聲此起彼伏。

緊接著,第二聲槍響劃破空氣,安倍晉三應(yīng)聲倒地。他的胸部和頸部被子彈擊中,鮮血浸透了他的白色襯衫。
現(xiàn)場的安保人員和民眾一時之間都愣住了,幾秒鐘后才有人反應(yīng)過來,急忙上前查看情況。
此時的安倍晉三已經(jīng)昏迷不醒,生命垂危。

不久后,救護車趕到了現(xiàn)場,醫(yī)護人員迅速將安倍晉三抬上車,送往奈良縣立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進行搶救。
在救護車上,安倍晉三的心肺功能已經(jīng)停止,但醫(yī)護人員依然全力以赴地進行急救,希望能夠挽回他的生命。
可惜的是,一切努力都無濟于事。

當天下午 6 點左右,奈良縣立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宣布,安倍晉三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享年 67 歲。
他的死因是左上臂被子彈擊中,導致鎖骨下動脈受損,最終因失血過多而亡。
安倍晉三遇刺的消息迅速傳遍全球,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與強烈譴責。

各國紛紛對這一暴力行為表示震驚與哀悼,對安倍晉三的離世表達深切惋惜。
而在日本國內(nèi),整個國家陷入了震驚與恐慌之中。人們難以置信,這樣一位曾經(jīng)在日本政壇叱咤風云的人物竟然就這樣離開了人間。
警方很快鎖定了兇手——山上徹也。

據(jù)調(diào)查,山上徹也的母親曾向一個宗教團體捐贈了巨額財產(chǎn),導致家庭經(jīng)濟狀況惡化,他因此對該宗教團體懷恨在心,并將這種怨恨轉(zhuǎn)移到了安倍晉三身上,從而策劃了這場刺殺行動。

葬禮波折重重
安倍晉三去世后,如何安排葬禮成為了公眾關(guān)注的焦點。按照日本的傳統(tǒng)和政治慣例,葬禮的規(guī)模和形式往往能反映出逝者的地位與影響力。
7 月 12 日,安倍家族首先在東京增上寺舉行了私人葬禮。

增上寺歷史悠久,曾是德川家族的菩提寺,見證了許多重要的歷史變遷。
選擇在此舉行葬禮,不僅彰顯了安倍晉三作為一國之首的地位,也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
葬禮當天,現(xiàn)場氣氛莊嚴肅穆,只有親朋好友到場參加。安倍昭惠手捧安倍晉三的骨灰盒,神情悲痛,令人動容。

葬禮結(jié)束后,安倍晉三的遺體被送往東京桐谷殯儀館進行火化。
然而,關(guān)于是否為安倍晉三舉行國葬,日本國內(nèi)掀起了激烈的討論。
國葬是一種極高規(guī)格的葬禮形式,通常用來表彰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人物。對于安倍晉三是否值得享有國葬待遇,民眾意見分歧較大。

根據(jù)民意調(diào)查顯示,超過 60.8% 的受訪者反對為安倍晉三舉行國葬,他們認為安倍晉三在任期間的一些政策并未給日本帶來實質(zhì)性的好處,反而引發(fā)了不少爭議。
盡管如此,日本政府最終還是決定無視民眾反對的聲音,為安倍晉三舉行了國葬。

9 月 27 日,國葬儀式在東京日本武道館隆重舉辦。
當天,安倍昭惠手捧安倍晉三的骨灰盒緩緩步入會場。
儀式開始后,先是奏響國歌,全體默哀,隨后播放了安倍晉三生前的影像資料,回顧了他的一生。

接著,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等政要依次發(fā)表悼詞,高度評價了安倍晉三的一生。作為友人代表的菅義偉也上臺致辭,表達了對安倍晉三的懷念之情。
整個儀式過程莊嚴而肅穆,警察廳投入了超過 2 萬名警力進行安全警戒,確保儀式順利進行。
這場國葬的總花費約為 2.5 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 1206 萬元,成為日本二戰(zhàn)后第二位享受國葬待遇的前首相。

安倍晉三的墓地
國葬結(jié)束后,安倍晉三的骨灰被送往山口縣長門市的安倍家族墓地。
這里依山傍海,風景優(yōu)美,是安倍家族歷代成員長眠之地。安倍晉三的墓地就位于這片墓園之中,與他的父親安倍晉太郎相鄰而居。

從外觀上看,安倍晉三的墓地十分簡約。它延續(xù)了安倍家族墓地的傳統(tǒng)風格,墳冢由大理石砌成,分為三層,表面撒著碎石子,沒有過多華麗的裝飾。
如果不是因為埋葬的是日本前首相,很難將其與顯赫身份聯(lián)系起來。
而墓碑上刻著的“安倍家之墓”五個中國漢字更是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為什么安倍晉三的墓碑不用日文,而是采用中國漢字呢?這需要追溯到漢字傳入日本的歷史背景。

早在 1500 年前,漢字便隨著中國文化傳播到了日本。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漢時期,漢字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公元 285 年,百濟國儒學博士王仁攜帶《論語》《千字文》《孝經(jīng)》等漢文典籍前往日本,這被視為漢字正式傳入日本的開端。

最初,漢字主要用于官方文件和上層社會的交流。到了公元 7 世紀,日本全面學習中國文化,派遣大量“遣唐使”前往中國。
這些遣唐使在中國學習了先進的文化、制度和技術(shù),回國后積極推廣,進一步促進了漢字在日本社會的普及。

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字逐漸融入日本的文化與生活,對藝術(shù)、宗教、文學等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日本古代典籍、詩歌、繪畫等作品中,漢字的身影隨處可見。

即便后來日本發(fā)明了自己的文字——假名,但漢字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可撼動。
在一些正式且莊重的場合,如官方文件、寺廟楹聯(lián)、墓碑刻字等,漢字的使用更為普遍。
明治維新前夕,日本國內(nèi)曾掀起一股“廢除漢字”的思潮。

1866 年,被譽為“日本郵便之父”的前島密向幕府大將軍德川慶喜提交了一份《御請廢止?jié)h字之議》,他認為日本要全面擁抱西方文明,就必須廢除漢字。
然而,漢字在日本早已根深蒂固,廢除漢字并非易事。
這一提議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包括日本評論家三宅雪嶺、佛教哲學家井上圓了等在內(nèi)的學者紛紛撰文指出,廢除漢字將對日本文化造成巨大損失。
最終,廢除漢字的計劃未能實現(xiàn)。

安倍家族
安倍家族作為日本的政治世家,一直非常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他們的墓碑上使用漢字,既是對家族歷史的延續(xù),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重。
從安倍晉三的祖父岸信介,到父親安倍晉太郎,再到安倍晉三本人,他們的墓碑上均采用了漢字,這已經(jīng)成為安倍家族的一種傳統(tǒng)。

安倍晉三的墓地雖然簡樸寒酸,卻承載著他一生的故事和家族的歷史。墓碑上的五個中國漢字,則見證了中日文化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如今,安倍晉三已經(jīng)離開人世,但他的故事以及圍繞其墓地引發(fā)的各種討論仍在繼續(xù)……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