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若要問民國才女蕭紅最負盛名的作品,那一定非《呼蘭河傳》莫屬。

這本小說一經出版便轟動整個文壇,作家茅盾不但對它贊譽有加,還親自為它作序。

在書中,蕭紅以童年視角描繪故鄉(xiāng)呼蘭河小城的風土人情,通過多個底層人物的悲劇,展現(xiàn)封建陋習對人性的摧殘。

這些陋習,在施暴者的口中,匯聚成一個冠冕堂皇的詞——規(guī)矩。

這些所謂的規(guī)矩,就像一層厚厚的繭房,將人們困在狹小的空間,漸漸忘了外面廣闊的世界。

有人說,底層人想要改變命運,需要莫大的勇氣,也需要恰到好處的機遇。

可蕭紅卻用獨特的筆觸,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

真正的貧窮,從不是衣衫襤褸,而是將腐朽愚昧的“規(guī)矩”刻進骨髓;

而比貧窮更可怕的,是那些被困在規(guī)矩里,逐漸失去光芒的靈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說中,胡家小團圓媳婦的遭遇,就像一場令人心碎的噩夢,刺痛著每一個讀者的心。

12歲的小團圓媳婦是胡家的童養(yǎng)媳,她長相俊美,樂觀開朗。

但天性純樸大方的她,卻被滿口規(guī)矩婦道的眾人視為“沒有規(guī)矩”——

因為她飯量大,到婆家第一天就連續(xù)吃了三大碗飯;

因為她落落大方,見到陌生人既不害羞,也不閃躲。

因為她喜歡笑,沒有女人的矜持和含蓄......

一個小女孩所有的純真天性,就成了這些人眼里的“不守規(guī)矩婦道”,小團圓媳婦也因此常常被婆婆毒打。

天長日久的暴力摧殘,讓她漸漸變得神志不清,周圍的人又七嘴八舌地議論她是“撞了邪”;

為了“驅邪”,婆婆用滾水燙她,用冰水冰她,帶著她跳大神,用盡了各種折磨手段。

最終,這個還未諳世事的女孩,在無盡的痛苦中悲慘地死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諷刺的是,作為施暴者的婆婆從不覺得自己有罪,因為她從骨子里堅定地認定,自己就是規(guī)矩的捍衛(wèi)者。

在她的認知里,“打媳婦是為她好”,為了“治療”“中邪”的媳婦,她甚至不惜花費重金,堅信自己是在為兒媳“改命”;

而鄰居們圍觀時滿臉悲憫,仿佛在參與一場神圣的儀式。

但他們卻從來都不曾質疑所謂的“規(guī)矩”本身是否荒誕——女人必須低眉順眼,童養(yǎng)媳活該挨打,寡婦注定晦氣……

這些眾人眼里“天經地義”的教條,早就被炮制成集體無意識的絞索,將一條如花般絢爛的生命,絞殺在所謂的規(guī)矩里。

而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因陳腐陋習引發(fā)的悲劇,其實也從未完全消失。

比如某些地區(qū)重男輕女的頑疾依舊存在,女孩很容易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有些地方甚至連女性上桌吃飯都不被允許。

比如有些地方依然盛行紅白喜事大操大辦,有的家庭甚至為此欠下一大筆債務;

在家庭里,又有多少女性被困在“賢妻良母”的標簽里苦苦掙扎?

你看,生活中有很多“規(guī)矩”從不寫在紙上,卻比鐵鎖鏈更能束縛人心;

這世間有很多“潛規(guī)則”從不公開說明,卻往往能輕易改寫一個人的人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老胡家的大孫媳婦,曾經也是一個逆來順受的人。

她溫柔賢惠,每天都弓著腰洗衣做飯,在生活中處處討好婆家人,但依然會經常被丈夫和婆婆打罵。

她默默忍受著一切不公與委屈,就像一只被馴服的羔羊,不敢發(fā)出半點反抗的聲音。

因為彼時的她,也從心底認為女人生來就應當“守婦道”,忍受打罵是理所應當。

所以在小團圓媳婦進門遭婆婆毒打時,她一直在冷眼旁觀。

直到看到這個朝氣蓬勃的小姑娘被老胡家百般虐待致死,她才如夢方醒,才發(fā)現(xiàn)從前的忍氣吞聲根本就是作繭自縛。

她終于意識到,再繼續(xù)在這個家待下去,她的下場也將和小團圓媳婦如出一轍。

于是在某一天,她鼓起勇氣逃離了這個噩夢般的家。

這一次逃離,是她對命運的勇敢抗爭,也是她心靈覺醒的開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說這種覺醒源自于一個鮮活生命驟然離世的巨大震撼,那有二伯的抗爭,則來源于骨子里那股“不認命”的勁。

有二伯是一個底層長工,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小地方,他的地位卑微如塵埃。

但他沒有選擇完全屈服,而是用瘋癲對抗尊卑,用貌似無賴的方式撕破“認命”的遮羞布。

他偷銅盆,這種在別人眼里不道德的行為,對他來說,卻是對主人權威的一種挑戰(zhàn);

他罵東家,將平日里積壓在心中的不滿盡情宣泄;

他自稱“有二爺”,試圖在這個冷漠的世界里,為自己爭取一點尊嚴。

在那個所有人都“跪著”的世界里,只有他一直想要“站起來”,哪怕只是短暫地挺直脊梁,也要保持昂揚的姿態(tài)。

他的反抗,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雖然沒能掀起驚濤駭浪,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平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都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底層人的覺醒,往往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

一次逃離、一場瘋鬧,甚至一滴不肯墜落的淚,都可以是對“規(guī)矩”的宣戰(zhàn)。

而當一個人擁有了逃離枷鎖的清醒,往往就開啟了靈魂的覺醒之旅;

當一個人有了撕破“認命”遮羞布的勇氣,就已經邁出了改命的第一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說中的馮歪嘴子,是呼蘭河小鎮(zhèn)上一個普通的磨坊工人,他卻做了一件讓整個呼蘭河都為之震驚的事情。

他與寡婦自由戀愛,在那個封建守舊的時代,這簡直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寡婦在當時被視為“不祥之人”,而一貫奉行“媒妁之言”的呼蘭河人,更是將自由戀愛視為“敗壞風氣”。

與寡婦談戀愛的馮歪嘴子,顯然是觸碰到了眾人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忌。

可他一點都不在乎,他對這些所謂的“寡婦禁忌”嗤之以鼻,毅然決然地遵從內心,選擇了自己的愛情。

他帶著妻子在村民漫天的唾沫星子里搭起充滿愛意的窩棚。

妻子難產去世后,他拉扯著兩個幼子拉磨、賣黏糕,任憑旁人譏諷他為“絕戶頭”,卻依然樂觀堅強,滿懷希望:

“老大會叫爹了,老二能幫我牽驢了”......生活中每一個不起眼的“小確幸”,都能成為他滋養(yǎng)生活的養(yǎng)料。

最后,這個被稱作“下等人”的漢子,硬是在絕望里長出了自己的筋骨,在眾人的唾沫星子中開辟出自己的幸福之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改命的密碼,只有4個字——打破規(guī)矩。

打破“寡婦禁忌”,他贏得了珍貴的愛情;

打破“認命哲學”,他獨自一人養(yǎng)活了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打破“階層枷鎖”,他重構了自己的生活邊界。

他就像呼蘭河岸邊最堅韌的野草,無論遭遇多大的風雨,都能野蠻而無畏地生長。

他也用自己的倔強和“不認命”,告訴我們每一個想要沖破命運藩籬的普通人——

逆天改命從來不是靠天降餡餅,而是有勇氣親手砸碎那些困住自己的“規(guī)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蕭紅用她蘸著血淚的筆,寫下了呼蘭河最扎心的生存寓言——

物質的貧窮,通過努力總有一天能夠擺脫,精神的自我馴化,才是永恒的牢籠。

在那個年代,許多人活在“別人都這樣”的慣性中,渾噩一生而不自知......

但慶幸的是,也有人敢于打破成規(guī)、敢于點燃火把,做第一個刺破黑暗的人;

真正的英雄,是在看清規(guī)則的虛妄后,依然能在廢墟上重建自己的人生。

唯有在絕望里生長出最堅硬的鎧甲,才能完成對命運最有力、最兇狠的反擊。

作者 | 陌菲,7年一線期刊作者、全網流量300萬+爆文作者。公眾號:陌菲聊寫作。

主播 | 沙漠之狐,微博@狐貍愛CUC,公眾號:笙夜時間。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