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主持人語

在去世前一個月,魯迅先生留下了七條遺囑,其中一條是:“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炔?,那就真是糊涂蟲?!毕壬粫?,在他離開89年后的今天,許多人的生活被學習、工作和刷短視頻占據(jù)了大部分時間,但我們沒有忘記他,相反,先生的作品、文字,比任何時候都傳播得更廣,堪稱當之無愧的文學頂流。

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是如何與魯迅相遇的?又是如何運用新媒體對魯迅進行閱讀、傳播和重塑的?魯迅在我們與新媒體時代發(fā)生關系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怎樣與眾不同的作用?如何理解這其中的“魯迅熱”現(xiàn)象?又應當如何建立與魯迅的聯(lián)系?

感謝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黃海飛老師、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劉彬老師和西北大學文學院張宇飛老師的支持,他們將自己的大半精力,放在了閱讀魯迅、研究魯迅和傳播魯迅上。希望我們能與“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共讀魯迅,那里的世界與你我都有關。

——李楊(《揚子江文學評論》編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魯迅照

人工智能時代魯迅的“輕”與“重”

文/黃海飛

年初DeepSeek引發(fā)全民關注,一周之內用戶突破1億,成為史上最快達到這一紀錄的應用軟件。DeepSeek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它與春晚舞臺上的宇樹機器人一起將中國拽入了AI時代。我們仿佛進入了一個新紀元。那么,AI時代還需要文科嗎?與魯迅相關的追問是,AI時代,還需要魯迅嗎?魯迅將會怎樣?

魯迅生前沒有留下任何音頻和視頻資料,這令后人稍感遺憾,然而AI視頻技術可以僅憑一張照片就讓魯迅“原地復活”,你可以看到魯迅的動作,聽到魯迅的聲音。魯迅在此變得輕盈可觸了。這像一個悖論,非人的AI卻使魯迅更像真人。但這實際上延續(xù)了社交媒體時代以來的趨勢,一種我稱之為“輕魯迅”的趨勢。自2009年微博上線,2014年微信推出,社交媒體上開始涌現(xiàn)眾多將魯迅描述為輕松活潑形象的文章,如寫魯迅吃柿霜糖吃到牙疼,寫魯迅愛看電影愛坐小汽車,寫魯迅愛好美術愛搞設計,多才多藝,魯迅是個吃貨∕文藝青年∕斜杠青年∕北漂青年……進入短視頻時代,B站上魯迅成為頂流,至今已有三個視頻播放破千萬,分別是“【億萬填詞】我把魯迅先生填成了一曲《起風了》——謹此紀念魯迅誕辰140周年”“《野草》:我把16首魯迅寫成了一首歌”“懸溺一響,魯迅登場”。三個視頻都有一個共同規(guī)律,即魯迅的生平或者作品被改編成年輕人喜愛的流行歌曲。魯迅不再是正襟危坐、怒目圓睜的斗士,一變而為和藹可親、愛玩愛笑愛打鬧的年輕人親近的形象。概而言之,魯迅走下神壇,回到人間。

這首先當然是對于長久以來魯迅形象的豐富。一直以來,魯迅的簡介沿用這個定義:“魯迅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新軍的旗手”“文化革命的主將”。在實際講授中,可能又偏重于革命家。而在課堂之外,在社交媒體上,年輕人得以發(fā)現(xiàn)別樣的魯迅。

年輕人看待魯迅的視角也發(fā)生了變化,不同于上輩人的仰視,他們更多是平視。魯迅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偶像,而是可以握手拍肩、平等對話的朋友,是我們中的一員。這一點倒更接近于魯迅在世時的狀態(tài)。那時候左聯(lián)內部年輕人就有不同的聲音,甚至平易地將魯迅稱為“老頭子”,非左翼青年的觀感則更具歷史現(xiàn)場感。最近讀王世家所編《魯迅回憶錄》,散篇上卷中收錄了馬鈺所寫的《初次見魯迅先生》,初刊1926年3月《孔德學校旬刊》。馬鈺當時還是十五歲的中學生,文筆稚氣誠實,談及自己最愛看魯迅先生的小說,因為“有許多都是跟小孩說話一樣,很痛快,一點也不客氣”,寫到初次見魯迅的印象,先是從玻璃窗外一看,“只見一個瘦瘦的人,臉也不漂亮,不是分頭,也不是平頭”。寫魯迅衣著,“看他穿了一件灰青長衫,一雙破皮鞋,又老又呆板,并不同小孩一樣,我覺得很奇怪。魯迅先生我倒想不到是這么一個不愛收拾的人!”寫魯迅吃東西,“看來牙是不受什么使喚的,嚼起來是很費力的?!睂懙枚挤浅5谜鎸?,不過分拔高也不肆意貶低,魯迅在其筆下只是一個普通人。時間跨度將近百年,年輕人對于魯迅的視角與看法竟驚人的相似。

回到當代,這種將魯迅輕松活潑化的描述對于魯迅的接受自然是很有裨益,年輕人借此才得以親近魯迅。然而,當過于強調魯迅輕松的一面,我們或許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魯迅的另一面,即沉重的深具批判性的魯迅,后者才是魯迅的意義所在。很遺憾,在上文提到的B站熱門視頻中,這些元素展現(xiàn)還不夠。

也不是沒有反例。我一直關注B站UP主“云社”,從它取名即可見其幽默與諷刺?!霸粕纭弊岕斞概c周樹人說相聲,將魯迅的“輕”與“重”演繹得恰到好處??吹竭@樣的視頻,你又會覺得AI時代,魯迅還是光芒萬丈,魯迅仍將不朽。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

原標題:《黃海飛:人工智能時代魯迅的“輕”與“重”|在新媒體時代與魯迅相遇》

欄目主編:陸梅 文字編輯:何晶

來源:作者:黃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