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受過父母的精神折磨嗎?”

有網(wǎng)友分享,他是那種典型的教師子女。父母都是老師,對他的要求也很高。

在他家里,沒考好就是原罪。

媽媽是小學(xué)老師,總能第一時間知道他的分?jǐn)?shù)。

小時候,他從媽媽自行車轱轆撞鐵門的力度,就能判斷出他的考試成績怎么樣。

只要他考得不好,爸爸媽媽回家之后,先會給他“表演”唉聲嘆氣。

然后開始分析他的成績,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不是他太貪玩,就是他太馬虎,或者就是他太笨。

總之,在父母的眼里,他沒有優(yōu)點,永遠都是一身缺點、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的頑劣學(xué)生。

而這些還不足以讓他窒息,最讓他絕望的是,每次爸媽做完成績分析后,就再也不搭理他,似乎在用一種無聲的語言告訴他:“你沒救了!”更夸張的是,哪怕他考了滿分,父母也能挑出類似“卷面不干凈”、“解題方法不夠簡單”、“檢查遍數(shù)不夠”等問題。

在這樣的低氣壓環(huán)境中長大的他,很多次考試都是靠作弊才拿到高分,到高中后再也跟不上了。

直到這時,他的父母也沒有反思過自己的養(yǎng)育方式有什么問題,也沒有反思過自己說的話是否傷害過孩子,而是繼續(xù)從他身上挑新的錯處。

有人把這種渾身負能量、總喜歡挑別人錯處的父母,稱為“行走的烏云”:家里掉幾根頭發(fā),他們會以孩子沒有養(yǎng)成好習(xí)慣為理由,責(zé)罵孩子很久;

孩子想要自己嘗試著做家務(wù),他們會埋怨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團糟……這類父母的話里,永遠都是對孩子的否定。他們看不見孩子的好,也似乎見不得孩子的好。

但他們忽略了的真相是,父母養(yǎng)育孩子,其實就是在照鏡子。

表面看,他們是在挑孩子的錯,但其實暴露的是他們自己的消極和低能量

有教育專家曾指出,家長希望孩子做一個熱愛生命、珍惜自己的人,那父母就要在家庭中,用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去影響孩子。

作家蔣勛,曾分享過他和母親之間的一件小事。在他很小的時候,為了躲避戰(zhàn)亂,母親一個人帶著他和其他兄弟姊妹四處輾轉(zhuǎn)。

即使在途中數(shù)次經(jīng)歷生死劫難,母親也從未在他們面前流出過悲觀情緒。

只有偶爾一次,母親淡定地說:“那次帶你們住在旅館,如果沒有你們,也許我就從樓上跳下去了。”說完后,母親就轉(zhuǎn)身繼續(xù)去擇菜了。

擇菜的時候,還會給他講很多故事,會講那些故事中人對命運的抗?fàn)帯?/strong>

蔣勛說,多年后,他依然懷念童年時和母親相處的那段時間,因為母親早已成為了他的精神力量。

很喜歡一句話,一個心態(tài)平和的媽媽,是家庭最好的風(fēng)水。

生活中,我們很難避開各種焦慮、厭煩、悲傷、痛苦。

我們決定不了它們的發(fā)生,但可以決定自己的心態(tài)。

尤其是父母,父母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帶給孩子的就是什么樣的能量。都說,好父母的嘴上有一條拉鏈。

父母的一句話,看似只是輕飄飄的一粒塵,但落在孩子的世界,就可能是影響他們的一座山。

父母的嘴,在塑造孩子未來的路。

如果你希望孩子擁有健康、積極、快樂、向上的人生,那么有些話,請記得一定不要說。

有人曾評價,我們是第一代自我覺醒的父母,我們學(xué)會了自我成長和關(guān)系審視。

我們一面治愈自己,一面和解父母,一面保護孩子。

我們不希望那些曾落在我們身上的傷,化為鋒利的劍,去傷害我們用心愛護著的孩子。

我們從未停下學(xué)習(xí)的腳步,我們時刻在自省,我們也在努力讓自己和孩子都更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