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yī)方集解》中有著這樣一句話,即“治痰,通用二陳”,而中醫(yī)認為,“怪病皆因痰作祟”,也就是說我們人體所出現(xiàn)的諸多“怪毛病”,其實大多都與體內的痰濕作祟有關,因此,很多醫(yī)家在治療這些病癥時,常常會從“痰”入手,治療起來也非常得心應手。
單看一個“痰”字,可能很多人并不覺得會有多“難搞”,但實際上,此類病癥之所以難以得到緩解,就是因為“痰”時常會與其他病邪相互交錯,比如與濕邪交錯就會形成痰濕,時間一久,還會形成老痰、頑痰等病癥,而若是與郁結之氣相結,就會形成氣痰等。

根據(jù)寒熱,痰可分為寒痰和熱痰,寒痰的痰液清稀,而熱痰就要相對黃稠一些,按照性質來分,又可將其分為“溫痰”和“燥痰”,溫痰一般比較溫潤,容易排出,而燥痰就很容易聚集在咽喉,難以咯出。但其實無論是針對哪種痰邪,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經(jīng)告知了我們“應對方法”,它便是二陳湯。
二陳湯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中,整個方劑主要由四味中藥配伍而成,分別是陳皮、半夏、茯苓以及甘草,不過,很多醫(yī)家在煎煮時,還會加入少量的生姜和烏梅。這個方劑最為關鍵的組成就是陳皮和半夏,由于這兩味藥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儲存時間越久,功效就會越好,因此,這個方劑也就有了“二陳”之名。

方中的半夏可以說是化痰的第一藥,幾乎在所有用于緩解痰濁的藥方中,都少不了這味中藥,半夏的燥濕化痰能力很強,能夠消散體內的痞結,所以常被醫(yī)家用于治療濕痰病邪,與此同時,半夏還有著降逆的效果,可以和胃健脾,降逆止嘔。但大家要知道的是,半夏雖然功效強大,卻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有小毒,因此,大多數(shù)情況下,半夏都是先提前制過或是經(jīng)過湯洗之后才入藥的。
陳皮配以半夏,也是在眾多醫(yī)家中非常常見的中藥配伍,這兩者的配合,可以增強化痰祛濕的能力,陳皮本身就有理氣化痰祛濕的作用,身體痰濕較重的人群,平時可以泡杯陳皮水,這樣也能幫助將體內的痰濕祛除,只不過陳皮的藥性緩和,效果并不能在一兩天內得以顯現(xiàn),因此需要一個長期服用的過程。

茯苓算是祛濕藥中的經(jīng)典代表,很多祛濕的方子中均少不了它,茯苓甘淡,前面的陳皮和半夏共同作用將體內的“痰結”化開之后,就形成了痰濁,這時,茯苓的功效就得以凸顯了,它能夠很好地將這些濕濁病邪排出去,而且茯苓是藥食兩用之品,平日里適量吃一些茯苓,也可以幫助人們將體內的“垃圾”清理出去,讓身體更加的輕爽。
最后就是甘草了,這味中藥可以說是醫(yī)圣張仲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味藥材,這主要是因為甘草和緩,能在很多方劑中充當“和事佬”的角色,以調和藥性。

雖然這個方劑的中藥配伍很簡單,但它畢竟是歷經(jīng)千年留下的方子,既然能流傳至今,那么必定有它的過人之處,要知道,大浪淘沙過后留下的必定是精華,所以,它的功效也是不容懷疑的。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chuàng)出品。作者周淺,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