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不管到哪兒都不能不吃泡饃”,一首《西安人的歌》講西安人對于泡饃的熱愛,描述得相當(dāng)形象。

地處西北的古城西安,氣候相對干燥寒冷,而泡饃這種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能為人們提供充足的能量,抵御寒冷。
而且,西安乃至整個關(guān)中平臺都盛產(chǎn)小麥,面粉是主要食材,饃作為面粉制品,易于保存和攜帶,將饃泡在熱湯中食用,既方便又能滿足人們的飲食需求。

作為歷史上各民族交流頻繁的十三朝古都,西安一直是民族文化充分融合的絕佳之地,少數(shù)民族擅長烹飪牛羊肉,而漢族有食用面食的習(xí)慣,泡饃這種將牛羊肉湯與面食相結(jié)合的吃法,正是民族文化融合在飲食上的體現(xiàn)。

實際,單論泡饃來說,西安的泡饃種類真的非常多:
牛羊肉泡饃
傳統(tǒng)派系:分為“干泡”(湯汁完全收進(jìn)饃中)、“口湯”(吃完饃剩一口湯)、“水圍城”(湯多饃少,形似護(hù)城河)三種吃法。
特色:以牛羊肉高湯煮制,配以粉絲、木耳、糖蒜,講究湯濃肉爛饃筋道。

小炒泡饃
區(qū)別:加入西紅柿、青菜、醋、辣椒等翻炒,酸辣濃香,更具鍋氣。
代表:回民街的“馬洪小炒”以重口味著稱。

水盆羊肉泡饃
特點:清湯羊肉配月牙餅,饃不煮而掰塊泡湯,湯鮮肉嫩,多配冰峰汽水。
地域分支:渭南水盆更重湯頭,西安版本肉量更足。

葫蘆頭泡饃
獨特之處:以豬大腸(葫蘆頭)為主料,湯底用豬骨與母雞熬制,屬漢民特色。
經(jīng)典搭配:梆梆肉(熏制豬內(nèi)臟)與泡菜。

三鮮煮饃
食材:丸子、響皮(炸豬皮)、五花肉,湯底清淡鮮香,適合不喜油膩者。

也就是說,單論泡饃種類,西安就有五種之多,要是論起吃法來,更是多的數(shù)不過來。
不僅種類多樣,西安泡饃的吃法也各有講究:
以牛羊肉泡饃為例,吃泡饃講究自己動手掰饃,這樣能讓饃更好地吸收湯汁的味道。掰饃時要把饃先橫豎掰成四塊,再把每塊分別掰成兩層,最后細(xì)細(xì)地掰成黃豆大小。
吃泡饃時可根據(jù)個人口味嗜好,調(diào)入糖蒜、香菜、辣子醬、芝麻油等佐料。糖蒜可以解膩,辣子醬能增添辣味和香氣。
正宗的吃法是從一邊一點一點 “蠶食”,這樣能始終吃出鮮味。吃完饃和肉后,還可飲 “高湯” 一碗,異香滿口,頓覺神清氣爽。
吃泡饃時不要用筷子來回攪動,以免破壞饃的形狀和口感。另外,泡饃一般分量較大,如果食量較小,可以選擇與他人合點一份,或者提前告知店家少放饃。
西安老字號的牛羊肉泡饃多集中在回民街一帶,而水盆羊肉又以澄城水盆和大荔水盆居多,葫蘆頭泡饃除了春發(fā)生和春發(fā)芽之外,其他的也值得一試,至于三鮮煮饃的吃法,隨便找一家陜菜館子,味道都不會太差。

一碗西安泡饃,不僅是食物,更是千年歷史的味覺濃縮,藏著半部長安史。若想讀懂西安,不妨從指尖掰饃的時光開始,讓筋道的饃、濃香的湯,帶你穿越秦磚漢瓦的煙火人間。(圖片來源:西安文旅、西安商務(wù)、西安飲食、曲江文旅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