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位于伊朗高原,古稱“波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歷史上出過多個強大的王朝,與中歐古代勢力都有所接觸。
比如,古希臘與波斯帝國有過多次戰(zhàn)爭,規(guī)模非常龐大,據(jù)說波斯最多的一次出兵530萬,史稱“希波戰(zhàn)爭”;中國漢朝就與波斯地區(qū)的安息帝國有過多次交流,唐朝時甚至設置“波斯都護府”。
于是,中西都有“波斯”名稱來源的一些記載。但問題是,中西記載卻又不同,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該信誰?

中西記載大不相同
對于“波斯”,中國與古希臘都有一些記載,相關情況如下:
首先,早在2600多年之前,古希臘就將伊朗一帶稱為“波斯”,因此“波斯”是地名。至于地名“波斯”有何含義,這就不清楚了。
據(jù)說,希羅多德是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歷史學家,他游覽了不少地區(qū),在《歷史》一書中記載了第一波斯帝國,以及古希臘與古波斯的戰(zhàn)爭。

其次,中國最早記載“波斯”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其中涉及“波斯”稱呼由來,即先有古印度地區(qū)的波斯匿王,他的后代逃到西亞,后代越來越發(fā)達,最終建立了國家,并以先祖來命名國家名稱,于是稱之為“波斯”。
梁書、魏書、新唐書等里面,都提到因為姓氏叫“波斯”、于是國家叫“波斯”。比如,《梁書》記載“波斯國,其先有波斯匿王者,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因為國號”,新唐書說“王因以姓,又為國號”。當然,對“波斯”就如對“大秦”一樣,史書記載的具體位置存在一些問題。
魏晉南北朝隋唐對應的是“薩珊王朝”,距今大概1800余年,也就是西方說的波斯第二帝國(第一個是與古希臘打仗的波斯帝國)。

背后問題引人思考
上文分析可知,中西對波斯的記載大不相同,那么這里就出現(xiàn)一個基本問題,就是該信誰?尤其是中國學者,在研究波斯歷史時,更該相信誰的記載?
事實我們都知道,肯定是更相信古希臘的記載。道理很簡單,如果相信中國記載,那么古希臘文獻就是假的,古波斯帝國就不存在,西方構建的歷史體系就可能因此而崩潰。

然而,按照古希臘典籍描述,波斯帝國就是一個超級大國,橫跨歐亞非。但除了戰(zhàn)爭規(guī)模、戰(zhàn)爭過程缺乏可信度之外,作為一個帝國的波斯,如此大規(guī)模的武器裝備,理應要有發(fā)達的煉銅冶鐵技術,要有龐大的采冶遺址等,那么這些何在?因此,古希臘文獻中的“波斯”存在很多問題,甚至《歷史》中竟然出現(xiàn)后世才出現(xiàn)的中國肉桂,還有理應后世才出現(xiàn)的“阿拉伯”等。
相比之下,中國文獻中的“波斯”由來,雖然或也有問題,比如“波斯匿王”的由來,唐代玄奘就有過質(zhì)疑,認為是音譯錯誤,但有三點說明中國記載更可信:

其一,漢朝稱伊朗地區(qū)的勢力為“安息”,魏晉后稱為“波斯”,兩者正好銜接,即從安息到波斯政權更迭,中國對其名稱記載也在改變。
其二,自漢朝始,中國使者去過伊朗地區(qū),進行過詳細考察,甚至還帶回一些植物等,按理說如果有強大的第一波斯帝國,不該沒有耳聞;如果“波斯”地名早已存在,也不該一無所知。

其三,后來波斯與中國交往甚密,大量波斯人還到中國定居,其中還出過大學者李珣等,甚至唐朝還設置了隸屬于安息都護府的“波斯都護府”等。因此,如果中國對“波斯”的記載,大致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話,理應會在波斯與唐朝互動交流中得到糾正。
因此,種種跡象表明“王因以姓,又為國號”的“波斯”稱號來源,應該更為可信。

總之,“波斯”稱呼由來,其實只是一件小事情,但背后折射出的卻是大問題,折射出中國不少學者過于盲信西方文獻,遇到中西對同一歷史的不同記載,不敢質(zhì)疑西方文獻,只能委屈了自己老祖宗的記載?;蛟S,正因盲信西方,所以才會鬧出“門修斯”與“常凱申”的笑話。
其實,與“波斯”名稱問題類似的,還有史記中說“從大宛到安息不知鑄錢器”、漢書中說的是“不知鑄鐵器”,以及漢朝使者對“大夏”的描述等,都與西方敘事對不上號。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很多學者寧可相信西方敘事,卻偏偏認為史記這些記載“或有訛誤”,就是這些記載不可信。
參考資料:《梁書》、《新唐書》、希羅多德《歷史》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