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死三個人只算交通肇事?辯護律師是不是在幫兇手脫罪?”景德鎮(zhèn)廖某宇案開庭后,這樣的質疑在社交媒體上炸開了鍋。我是北京來碩律師事務所李肖峰律師,作為專攻行政訴訟和刑事案件的律師,,我必須說句刺耳的真話:法庭不是道德審判場,辯護律師的使命不是共情受害者,而是在法律框架內找到當事人罪責的“最大公約數(sh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起案件中,辯護律師死磕“交通肇事罪”絕非突發(fā)奇想?!缎谭ā返?33條交通肇事罪與第114條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間的刑期差,可能讓當事人多坐20年牢。去年某地“特斯拉高速失控案”就是前車之鑒:同樣是造成多人死亡,檢察院起初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起訴,但辯護律師通過調取車輛EDR數(shù)據(jù),證明駕駛員在碰撞前0.8秒曾全力踩剎車,最終法院改判交通肇事罪,刑期從預估的12年降至4年半。

為什么咬死“過失犯罪”不放?

核心戰(zhàn)場在于主觀心態(tài)的認定。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不特定多數(shù)人傷亡,并且放任結果發(fā)生(間接故意),而交通肇事罪只需證明應當預見但因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輕信能夠避免(過失)。

辯護律師敢打這張牌,必然抓住了三大破綻:

1. 行車數(shù)據(jù)里的“0.4秒”

起訴書提到碰撞前0.4秒廖某宇的車速仍高達105-109公里/小時,但這恰恰可能成為辯護切入點?!盾囕v駕駛行為心理學研究(2024版)》指出,人類在極端情緒下會出現(xiàn)“認知窄化”,即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爭吵對象身上,喪失對周邊環(huán)境的觀察能力。辯護律師可能主張:“廖某宇猛踩電門是為了發(fā)泄情緒,而非針對不特定路人”,這和北京2023年“寶馬男追逐案”的辯護邏輯如出一轍——該案被告人持續(xù)超速是為了逼停前車理論,最終被認定不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罪。

2. “無效避險動作”的雙刃劍

公訴方認為剎車過晚證明其放任心態(tài),但辯護律師可能反向操作:“剎車和打方向盤的動作恰恰反映出廖某宇在最后一刻試圖避免事故”。參考最高人民法院第146號指導案例,被告人在碰撞前1.2秒踩下剎車(雖未避免事故),法院仍認定屬于過失而非故意。

3. “路況能見度”的模糊地帶

事發(fā)路段雖然有路燈,但辯護律師可能申請現(xiàn)場光亮度模擬實驗。如果實驗證明以129公里/小時車速行駛時,駕駛員的反應時間不足以看清突然橫穿馬路的行人,就能把部分責任轉嫁給“被害人違反交通規(guī)則”。2019年杭州“飆車黨撞人案”中,正是靠這類證據(jù)把被害人過錯比例拉到30%,使基準刑從7年壓到4年。

為什么說這是個“高風險高回報”策略?

選擇交通肇事罪辯護,本質上是在賭法院不敢突破“間接故意”的證明標準。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55條,認定被告人有罪必須達到“證據(jù)確實、充分,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但本案的特殊性在于:廖某宇的連續(xù)加速行為,可能被認定為“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有高度預見可能性”。

辯護律師的底牌藏在**“情緒失控”的醫(yī)學證明里。2024年上海某案開創(chuàng)了先例:被告人因突發(fā)躁狂癥猛踩油門,司法鑒定中心出具《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診斷書》,最終把罪名從危害公共安全罪改為交通肇事罪。如果廖某宇的律師能拿到案發(fā)前精神壓力檢測報告**,或調取其與女友爭吵時的心率、血壓數(shù)據(jù)(部分智能手表可記錄),或許能復制這個路徑。

被害人家屬最該警惕的“魔鬼細節(jié)”

當辯護律師咬住交通肇事罪時,賠償金計算方式會瞬間天差地別。按危害公共安全罪判決,死亡賠償金可主張《國家賠償法》第34條規(guī)定的城鎮(zhèn)職工年平均工資20倍(2025年標準約為168萬元/人),但若定性為交通肇事罪,則適用《民法典》第1179條,按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倍計算(景德鎮(zhèn)2024年標準為102萬元/人)。三家三口的賠償差額可能高達198萬元,這還沒算精神損害撫慰金的5倍差距。

更隱秘的殺招在于刑事責任與民事賠償?shù)穆?lián)動。辯護律師通常會以“愿意足額賠償”為籌碼,換取被害人家屬出具諒解書。但要注意!《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2025)》明確規(guī)定,交通肇事罪取得諒解最多減刑40%,而危害公共安全罪即便賠償?shù)轿?,減刑幅度也不超過15%。去年鄭州某案中,被告人家屬砸下300萬賠償金,卻因罪名定性問題,最終只減了9個月刑期。

結語:法庭上的罪名之爭,從來不只是法律條文的技術較真,更是人性、證據(jù)、司法慣例的殘酷博弈。作為律師,我理解公眾對“輕判”的憤怒,但法治的底線在于——再十惡不赦的被告人,也有權獲得一場剔除情緒的專業(yè)辯護。此案留給社會的思考或許在于:當我們怒斥律師“為魔鬼代言”時,是否也該慶幸,正是這群“死磕派”的存在,才讓每一起判決經(jīng)得起歷史的拷問,我是李肖峰律師,歡迎關注賬號,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法律問題,可以向我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