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歷史迷們!今天咱要來嘮嘮一位在晚清歷史上超有分量的人物——曾國藩。這曾國藩可不簡單,他堪稱晚清最后一個集傳統(tǒng)文化之大成者,也是最懂官場哲學的晚清重臣,還是洋務運動的最早發(fā)起人呢。曾國藩這一輩子,不管是修身處世、居官治世,還是治家治學、識人用人,那都有一套,就跟一門大學問似的。他寫的《曾國藩家書》,對后世的啟發(fā)可大了去了。書里講了他為人為官的基本原則,像在順境中怎么修養(yǎng)知足,逆境里怎么堅挺和忍耐;做事要勇毅、勤奮又廉潔;做人得真誠又仁愛,這些道理,到現(xiàn)在對咱們都還有借鑒意義呢。下面,咱就一起走進曾國藩那跌宕起伏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在晚清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曾國藩的出現(xiàn),就像一道光,試圖照亮大清王朝日漸黯淡的天空。他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官場混得風生水起,一路高升。更重要的是,他創(chuàng)立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立下赫赫戰(zhàn)功,改變了清朝的權力格局。而且,他發(fā)起洋務運動,雖然沒能挽救大清的命運,但卻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他的思想、理念,通過《曾國藩家書》等,對后世影響深遠。
曾國藩,字滌生。他出生于1811年,在1872年離開了人世。祖籍在湖南湘鄉(xiāng)。他父親曾麟書曾經是個塾師秀才。曾國藩這一輩子,最痛心的事兒,就是處理天津教案后,被國人罵成賣國賊,那心里的滋味,肯定不好受;最欣慰的,就是一生功業(yè)有成,沒辜負大家的期望,實現(xiàn)了自己的平生抱負;最擔心的,就是子孫后代沒出息,不成器。

曾國藩家祖輩都是搞農耕的,日子過得還算寬裕。曾國藩打小就天資聰明,還特別勤奮好學,簡直就是個“讀書狂魔”,天天都把讀書當成最重要的事兒。22歲的時候,曾國藩成功考取秀才,還和歐陽滄溟的女兒成了親。28歲那年,他更是厲害,直接考中進士,從此就踏上了仕途,還成了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
在接下來的10多年里,曾國藩那官運亨通得讓人眼紅。他先后擔任翰林院庶吉士,然后一路升遷,什么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還兼任過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10年時間,他就連升10級,37歲的時候就當上了禮部侍郎,官居二品。在仕途這條路上,他走得那叫一個順風順水,春風得意。
可誰知道,咸豐二年(1852年),他母親去世了,他只能回鄉(xiāng)守孝。這時候,在廣西起義的太平軍一路北上,把湖南湘江流域攪了個天翻地覆。面對來勢洶洶的太平天國運動,清廷趕緊命令曾國藩到長沙,幫著湖南巡撫辦團練,抵抗太平軍。曾國藩腦子轉得快,他仔細一琢磨,就上書朝廷,說光靠辦團練根本對付不了太平軍,建議仿照明朝戚繼光的辦法,組建一支新軍。朝廷同意后,他就在湘潭地區(qū),以原來的練勇為基礎,開始招募義兵。他找了好多當?shù)氐娜迳斳姽伲M建了陸軍13營、水師10營,再加上勤雜人員,一共1.7萬多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湘軍。他還創(chuàng)立了一種“兵為將有”的軍事制度,士兵都由軍官自己招募,士兵只聽軍官的話,上下層層隸屬,而整個湘軍的將領,都只服從曾國藩一個人。咸豐四年(1854年)以后,湘軍就逐漸扛起了剿滅太平天國的重任。

曾國藩帶著湘軍和太平軍剛開打的時候,那可吃了不少苦頭,經歷了好幾次嚴重的失敗。曾國藩自己都好幾次想自殺,幸好被部下及時救了起來。不過,湘軍也不是吃素的,幾經波折,終于扭轉了被動的局面,開始轉敗為勝。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一鼓作氣,攻破了天京,成功鎮(zhèn)壓了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在鎮(zhèn)壓這次起義的過程中,曾國藩那功勞可大了去了,清廷直接封他為一等毅勇侯,他也成了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同時,還給他加了太子太傅、兵部尚書銜,后來又讓他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曾國藩從一個普普通通的書生,搖身一變,成了統(tǒng)領群倫的“中興”名臣。
曾國藩還是洋務運動的最早發(fā)起者呢。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他就發(fā)現(xiàn)西洋槍炮和艦船特別厲害,所以提出“師夷智以造炮制船”的口號。他先后設立了安慶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局等近代軍工企業(yè),開始仿制洋槍洋炮。雖然洋務運動最后沒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滅亡的命運,但在客觀上,卻實實在在地推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這可是不小的貢獻。
1870年,曾國藩奉旨去查辦天津教案。在辦案過程中,他的一些做法可惹了大麻煩。他殺了一些國人,在洋人面前又顯得有點委曲求全,結果被天下人罵成賣國賊。同年冬天,曾國藩在一片咒罵聲中,回到南京,第3次就任兩江總督。這事兒,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大污點。

曾國藩為啥被后人這么推崇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為人。他的個人修養(yǎng)那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博覽群書,肚子里全是墨水,才華橫溢得很。而且,他還特別愛學習,遇到不懂的就問,從不覺得丟人。他經常用“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這句話來提醒自己。在家書里,他常用“勤”“儉”“謙”3個字來教育子女,用“誠”字來教育弟子。在交友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覺得交友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益,兼聽而不失聰”。同時,曾國藩在理學研究方面,那造詣也很深。
從曾國藩的人生經歷里,咱們能學到好多寶貴的東西。他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個人修養(yǎng)。他用“修身立志,儲才養(yǎng)望”來激勵自己,為以后干大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修身,他就做好誠、敬、靜、謹、恒這些功課;立志,就是給自己定好目標;儲才,就是不斷儲備自己的才干;養(yǎng)望,就是培養(yǎng)自己的聲望,提高知名度。咱們在生活中,也應該注重自身修養(yǎng),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努力。
曾國藩一生特別善于抓住機遇,不斷把自己的事業(yè)做大做強。在事業(yè)發(fā)展遇到磨難的時候,他又特別能堅持,喊出“打脫牙齒和血吞”的口號,屢敗屢戰(zhàn),最后終于迎來勝利。而且,他成功后還不居功,懂得謙退自抑,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這也告訴咱們,在取得成績后,要保持謙虛,不要驕傲自滿。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