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在教育領域,你支持給現(xiàn)在的學生松綁,幫家長減負嗎?目前教育界有一種聲音,認為初中和高中應該合并,原來的6年縮減成4年,取消中考,12年義務教育就能變成 10 年。

合并之后,學生不用面對中考這個壓力,將真正的選拔機制放在高考上,而且有些學生也能更早步入社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支持這樣整改,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對和質疑。那么從兩個角度去看,支持和反對的觀點都有哪些呢?

教育內卷,中小學壓力大?

學生群體無疑是最支持減負的。比如說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倡導取消學校的集體補課模式,但是由于各種考試尤其是唯分數(shù)論還存在,很多學校還在偷偷的給學生補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些學生很不爽,尤其是寒暑假,表面上規(guī)定的假期時間最終都被集體補課給擠占了,所以有些學生往往會把學校舉報到教育主管部門。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假設初中和高中真的進行了合并,沒有了中考這個巨大的壓力,學生之間的內卷也就不存在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現(xiàn)在的情況是,不管是小學升初中,還是初中升高中,都存在著兩個難以繞開的關鍵節(jié)點。為了讓學生考上好的學校,學生自身的負擔自然而然就增加了。

我們來看一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作息,他們每天的時間安排可能比成年人都緊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早上8點必須到學校上課,而對很多成年人來說,這個點極有可能還在床上躺著而沒有醒來。

學生一直在學校待到中午,有的是在學校食堂吃飯,有的則是回家吃飯。中午休息的時間很短暫,每天下午4點半左右放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即便放學之后,學生也不能夠放松,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家長給學生報的培訓班和補習班還在前面等著他們。

尤其是在城市里,如果家庭條件稍微好一些,家長給孩子報的各種培訓班就更多一些,成績稍差的學生,家長更是會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甚至把老師單獨請到家里進行輔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有人都在擔心一個問題,孩子考不上好的初中,未來更考不上重點高中。從老師的角度出發(fā),由于他們的績效和學生的成績直接掛鉤,所以更擔心班里的差生會影響到班級整體的升學率。

正是在上述局面下,教育就變得越來越內卷化了,學生很累,而且不分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如果改變現(xiàn)有的局面,初中和高中真的合并了,學生在高考之前的壓力就會一掃而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學生肯定支持這種改革,其實很多家長也會支持,原因就在于在教育內卷化的這條賽道上,很多家長是被迫參與的。

升學壓力和高投入

學生自己要面臨學習和考試的壓力,家長則要面臨巨大投入的壓力。為什么學區(qū)房被炒得如此熱?根源就在于房子和分數(shù)、教育質量、升學率高度綁定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針對孩子的教育投入現(xiàn)在已經貴到離譜了。哪怕是一些小學生的培訓班,比如一些文藝和興趣愛好類的培訓班,每年的費用動輒都要在四五千元以上。而在一些三四線的小城市,有些家長一個月的收入恐怕都不到4000元以上。

補習班的費用則不等,比較便宜的每年也得兩三千元,如果是比較貴的,每年則要在5000元以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單節(jié)課時的補習費用,便宜的每小時需要幾十元,如果是價格高的,每個小時都在上百元以上。所以在這種局面下,家長即便不吃不喝供應一個學生,壓力也相當大。

比如兩個全職夫婦,假設他們給一個初中或者高中的孩子拿錢補習,幾年下來,費用加起來可能要花去一個人的全部工資收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家長面臨的投入壓力絲毫不比學生本人的壓力低。教育內卷增加了家長的負擔,教育市場化也只是讓教培群體賺了錢,學習本身則被徹底異化成為了只剩分數(shù)。

如果下一步將初中和高中合并,學生不需要面臨中考這個關鍵的選擇點。小學升中學以后,4年時間可以安心進行學習,家庭面臨的投入壓力也會大大減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也有家長反對初中和高中合并,他們的理由是,教育資源分配并不是均衡的,如果沒有了中考這個選擇機制,很多學生就沒辦法選擇更高質量的學校了。

取消中考如何讓孩子上好學校?

中國的家長之所以卷孩子、卷教育,根源在于教育資源分配是不公平的。城市的教育資源明顯好于農村地區(qū),而在城市也分有一般學校和重點學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通過教育內卷,至少可以讓家長在心理層面意識到,如果孩子分數(shù)過關,就有可能通過考試上好學校。在這種心理的引導下,所有家長自然都希望孩子能夠考上重點學校。

因此,有觀點就認為,一旦取消中考,教育資源不能平均分配,孩子的升學以及未來面臨的教育質量可就完全堪憂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支持合并的教育專家認為,家長的這種擔心完全是杞人憂天,或者說是完全被過去的內卷式教育給綁架了。

一些支持初中和高中合并的教育專家認為,合并的關鍵,其實就是打破人們內心長期以來的舊觀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什么會存在中考?那是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等職業(yè)教育就可以為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儲備一定規(guī)模的人才。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中考這種選擇機制,有些學生接下來可以參加高考并上大學。那些沒有通過高考的高中生,畢業(yè)之后,他們自身的技能也能保證經濟發(fā)展的勞動力需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中考真正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把學生集中到高質量的重點學校,中考原本的目的是在為國家選拔具有中等職業(yè)技能的人才。

但經過多年發(fā)展以后,這種選拔機制其實已經落伍了,因為高中畢業(yè)生目前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現(xiàn)在的很多技術工作崗位,最起碼都要大專和高職教育才能勝任,高中生難以適應這樣的工作,中考原來的作用也就不復存在了。但是現(xiàn)實中中考又沒有取消,因此中考本身慢慢就異化成為了考試,以及把學生篩選集中到中點學校。

在教育專家看來,既然中考沒有了原來的作用,就應該取消中考,讓學生都完成高中學習,真正的人才選拔則交給高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樣一來,學生和家長省去了中考的壓力和準備,可以專心致志的準備將來的大學考試,而且取消了中考,全社會也就失去了卷教育的動機。

接下來,中學的教育資源可以最大程度的均等分配,學生可以在沒有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傳承學業(yè),孩子可以解放天性,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什么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不是選拔,而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不是填鴨式教育,而是讓教育回歸本質。

所以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讓初中和高中合并,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阻力,只是全社會陷入到了原來的內卷模式里,人們的思維意識一下子轉不過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此之外,多年來圍繞中考以及教培形成的產業(yè)群體,他們或許不愿意看到改革,因為真改變了的話,他們就沒辦法賺錢了。

教輔圖書不降反增

在國內,圖書市場早就已經是夕陽產業(yè),哪怕是知名作家的圖書,每年的出版量也相當有限。2024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guī)模1129億元,下降了1.52%。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教輔圖書不降反增,同比增長了18.73%,比全部的規(guī)模上升了25.33%,換句話說,雖然近些年來國家一直在大力提倡教育減負,但實際上圍繞教育形成的一系列產業(yè),其根本的格局并沒有發(fā)生什么改變。

雖然各地的學校都已經制定了更嚴格的教輔圖書訂購政策,但是無論是培訓班還是補習班,只要這些群體依舊存在,教輔圖書的市場同樣也會存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小學到高中,目前的教育就是唯分數(shù)論,學生和家長只能卷考試,因此整個市場幾乎都不用去做任何宣傳,都會有大量的潛在消費群體進入,換句話說,有多少學生就會有多少市場。

在這種局面下,從事這一行業(yè)的某些人已經成為了新的利益階層,他們怎么可能會希望格局改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減去壓力會變成快樂教育嗎?

除了教輔圖書以及教培市場,還有人擔心,一旦采取初中和高中合并的政策,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永無出頭之日了。因為那時候小學到中學的壓力不復存在,所有的教育就變成培養(yǎng)傻子的快樂教育了。

因為如果沒有了中考,學生失去了動力,普通家庭的孩子沒辦法和富裕階層的孩子競爭,后者擁有龐大的資源,可以從各個方面碾壓普通家庭的孩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換句話說,現(xiàn)在的情況是,在整體的規(guī)則下,大家一起投入。如果未來的教育真的變成了快樂模式,大多數(shù)的家庭投入會在教育領域降低,富人的投入原本就多,所以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中國人一直相信教育能夠改變命運,尤其是一些底層人,更希望通過教育來逆天改命。所以在他們眼里,素質教育,包括快樂模式的教育就是很典型的反面例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多年來一直在推崇快樂教育,這種模式實際上只對普通階層的孩子有效,富裕階層的孩子依然在接受著更為嚴苛的教育,兩者的差距慢慢就成了天壤之別。

結語

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目前圍繞學校合并僅僅還只在討論層面。教育部門已經明確指出,現(xiàn)在不會取消中考,更不會推行初中和高中合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國內的教育以及中考模式都還會遵循原來的路徑。至于接下來會不會進行細微的變革,那得看學生和家長關于壓力的感受,會不會有承受不住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