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不一定是為了自己。”
這是王曉棠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她既是演員,又是廠長,更是少將;從出生時險被父母遺棄,到功成名就開創(chuàng)歷史,究竟是什么支撐著她一次次從困難中爬起,拼搏出一場傳奇的人生呢?
不甘平凡的演員
1934年,出生在河南開封的王曉棠被診斷出了眼疾,再加上身子體弱多病,親戚們紛紛勸父母遺棄這個孩子。但不甘心的父母還是對她悉心照料,讓她有了一個良好的童年。
三歲那年,由于洪災(zāi)讓王曉棠一家流離失所,再加上當時國家的緊張局勢,戰(zhàn)亂不斷,使得當時的王曉棠不得不跟隨父母輾轉(zhuǎn)于武漢、重慶、南京等地,最終在杭州定居。難得的是,雖然生活如此苦難,但父母并沒有落下王曉棠的教育。

聰明好學的她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京劇,于是在十歲時,借由母親的關(guān)系,正式拜師了當時的京劇名伶朗定一。在拜師之后,王曉棠努力學習,很快便把《鐵弓緣》、《金玉奴》等傳統(tǒng)京劇曲目,但因為當時師父突發(fā)重病,導致王曉棠的京劇之路沒有了前進的方向。
在1949年,王曉棠成功考入了浙江省立中專。出于對京劇的熱愛,上學時的她仍舊在堅持自學京劇,在幾年后她終于進入了總政文工團京劇團。但因為當時她的學歷并不高,京劇水平一般,只能作為一名兼職教員,負責簡單的教學工作。
但這也沒有打擊到王曉棠,踏實的做好手上的每一份工作,最終成為了一名正式成員。也就在這時,她遇到了自己能夠享受一輩子的人——言小朋。出生于京劇名家的言小朋,父親是當時“四大須生”之一的言菊朋。
二人第一次在工作地點見面時,言小朋便被這個女孩給深深吸引住了。開始對她分開展了追求。有著相同愛好的二人,逐漸開始無話不聊,最終確定了戀愛關(guān)系。與此同時,王曉棠的事業(yè)也迎來了高峰。

1956年,王曉棠被選中在《神秘的旅伴》飾演一位彝族姑娘“小黎英”。第一次參演電影的她,為了扮演好這個角色,認真的去學習了馬術(shù),跟彝族老人學習彝語,在劇中宛若一朵盛開的花般,長期的付出有了應(yīng)有的回報,火遍大江南北。
與此同時,與言小朋的愛情也成功結(jié)果,二人一同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不久之后便生下了一個孩子言群。
在修養(yǎng)好之后,王曉棠重新踏入了她的電影事業(yè)之中,出演了《邊塞烽火》、《英雄虎膽》、《碧空雄師》等經(jīng)典影片,成為了當時數(shù)一數(shù)二的當紅花旦。
然而,一場風暴卻突然來襲。
重返行業(yè)的女廠長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王曉棠夫婦被安排到了林場進行農(nóng)作,為了讓體弱多病的兒子能夠好好養(yǎng)病,只能把他寄養(yǎng)在親戚的家中。但讓夫妻二人沒想到的是,下次和孩子的見面竟會是天人相隔。

1974年深秋,17歲的言群突然在農(nóng)村的土坑上高燒抽搐。在經(jīng)過三天的搶救之后,醫(yī)生默默地對夫妻二人說到:“節(jié)哀順變”,并遞上了死亡證明。悲傷的夫妻二人終日以淚洗面,“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傷痛讓他們只能相互支撐接下來的日子。
為了讓兒子能夠安心,夫妻二人重振旗鼓,重新返回了電影行業(yè)。但是當時已經(jīng)41歲高齡的王曉棠,早已經(jīng)超出了一個演員的黃金時期,于是在一系列安排后,在1988年王曉棠擔任了制片廠的副廠長。
在當時的電影廠,演員出走,劇本堆積,在上任的第一天,王曉棠并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反而走了劇本的倉庫,細細研讀了每一個劇本,并對它們進行了修改。起初,廠里的很多人都因為資歷,并不服她,但這件事之后也甘愿和王曉棠一起奮斗。

在她的領(lǐng)導下,不管是資深導演,演員前輩,無一不對她深深折服,電影廠也從當時的賠錢廠變成了沖鋒在電影制片第一線的先鋒軍,更是讓人們重新認識到了這位女廠長:王曉棠。
這時的她,正在煥發(fā)事業(yè)的第二春,但命運的噩耗又傳給了這個苦命人。相互陪伴多年的丈夫因為長期的疾病積勞成疾,永遠的離開了人世。這下王曉棠在世上再無親人。
但這并沒有打垮這個女人。強大的意志讓她重新站了起來,徹底投身于工作之中,通過工作來忘掉已經(jīng)發(fā)生的痛苦。重新帶領(lǐng)團隊的她拍攝了《大轉(zhuǎn)折》、《大決戰(zhàn)》《大進軍》等經(jīng)典影片,開展了中國電影業(yè)的新高峰。
就在1993年,功成名就的王曉棠被中央軍委授予了少將軍銜。到了這個地步的王曉棠,已經(jīng)到了退休的年齡。離開電影廠時,她并沒有通知其他人,她主動申請到地方去調(diào)研,去了解當?shù)氐拿袂?,更是下到村里,仔細觀察人們的生活。

在下那段時期,她拍了一部名叫《芬芳誓言》的電影。并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沒有奪人眼球的特效,沒有人們喜愛的明星,有的只是海峽兩岸重新團聚的故事。電影并沒有任何獎項,但是卻收到了上千封感謝的來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