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萊根譚》有言:“君子事至而心始現(xiàn),事過而心隨空。”
人的心靈,其實就像一個容器,時間長了,里面難免會有垃圾。
只有學(xué)會定時清除內(nèi)心的垃圾,讓心歸零,將該放的放下,將該忘的忘掉,心才會干凈,活著更自在。
正所謂: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學(xué)會歸零。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才能百憂到心盡可解,萬難加身皆辟易。

01
清空欲望:知足常樂,無欲則剛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
——《禮記》
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什么現(xiàn)在物質(zhì)生活越來越好,我們卻過得一點都不開心?
高贊回答說: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有了好的想要更好的,有了更好的還想要最好的。
生活原不苦,苦的是欲望太多;心靈本不累,累的是攫取太甚。
知足者常樂,看開者無憂,幸福沒有定義,知足就是真諦。
只有學(xué)會清空自己的欲望,安穩(wěn)于日常,淺喜于光陰,知足常樂,才能淡定從容,在細(xì)碎的美好中,感受生活的溫暖。
明朝嘉靖年間,徐階與孫承恩皆為尚書,毗鄰而居。
徐階門前車馬喧囂,賓客絡(luò)繹不絕;而孫承恩則退朝后深居簡出,漸成門庭冷落。
徐階在職時貪得無厭,退休后亦不改其習(xí),終被海瑞查辦,家財萬貫震驚朝野,名聲盡毀,家人亦遭牽連。
孫承恩退休后,則悠然自得,生活恬淡。可見,有人為名利所困,不得安寧;有人則超脫物欲,自得其樂。
《道德經(jīng)》有云:“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學(xué)會把心清空,讓欲望歸零。
把多余的空間騰出來,生活才能盛滿幸福。
人生路上,不必貪心逐影,而應(yīng)自律前行,摒棄紛擾,尋回初心,方能自在寧靜。
02
過往歸零:如何向前,唯有放下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了凡四訓(xùn)》中說:“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strong>
好的人生,需累積厚度,亦需適時清零。
告別昔日種種,輕裝上陣,再啟新程。
劉禹錫,這位唐代的大詩人,一生仕途坎坷,卻始終保持著豁達(dá)樂觀的心態(tài)。
初回長安時,他寫下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字里行間滿是得意與鋒芒。然而,這份張揚卻讓他再遭貶謫,歷經(jīng)多年的漂泊。
二十年后,當(dāng)他重游玄都觀,心境已截然不同,一句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盡顯他的豁達(dá)與從容。
曾經(jīng)的榮辱得失,在他眼中不過是人生的一段經(jīng)歷,他放下過去的輝煌與挫折,以全新的姿態(tài)重新出發(fā)。
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
人要有翻篇的能力,不依不饒就是畫地為牢。困不住別人,卻困住自己。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擺脫過去的束縛,方能輕裝上陣。
人生如杯,滿載須傾,保持空杯心態(tài),挑戰(zhàn)無懼,再啟新航。
03
情緒歸零:物來則映,物去不留
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
—— 《莊子·應(yīng)帝王》
人到中年,十有九難。
生活的雞毛蒜皮,工作的重重壓力,人情的煩擾無奈,無不讓我們筋疲力盡。
但很多時候困擾我們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遇事時的情緒和心境。
楊絳先生也曾遭遇生活的 “小插曲”,家中保姆阿菊做事毛手毛腳,一次竟不小心打翻油瓶,引發(fā)火災(zāi)。
火勢迅猛,眼看就要蔓延開來,楊絳先生迅速反應(yīng),用洋瓷罐撲滅了大火。
換作一般人,或許會對保姆大發(fā)雷霆,可楊絳先生在情緒平定后,只是覺得 “火已滅,不如大事化小” 。
她沒有讓憤怒的情緒肆意蔓延,而是借此機(jī)會與保姆促膝長談,幫助阿菊改掉了粗心的毛病。
《莊子》中說: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經(jīng)歷得越多,越能明白,人生從來都不是一路綠燈的,磕磕絆絆是常態(tài)。
大事小事都情緒化處理,是對生命最大的消耗。
學(xué)會讓情緒放空,幫心靈減重,縱使生活有再多煩擾和波瀾,內(nèi)心也有從容不迫的定力。
情緒平穩(wěn)了,生活也就順了。

《道德經(jīng)》有言:“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世間紛擾,瑣事纏身,唯有掙脫束縛,方能輕裝前行。
學(xué)會清空欲望,方能知足常樂,盡享人間清歡。
學(xué)會清空過去,方能重新出發(fā),重攬萬千芳華。
學(xué)會清空情緒,方能淡定從容,享受每個當(dāng)下。
唯有清空歸零,你才能做到起舞輕盈,牽手幸福,快樂余生。
而生命的無限可能,往往也藏在每一次清空自己之后!
點個【贊】與【分享】,愿你每一次清空,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本文素材來源于詩詞天地及網(wǎng)絡(luò)綜合。編輯;霄風(fēng)。
更多詳情請點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