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夏季巧吃姜,大病小病都不慌!脾胃強、陽氣足,病氣掃光光!

夏季如何袪濕、防風濕?

夏吃姜,勝良方。家里備姜,生病不慌。

01

用對姜,選對藥

說到吃姜,你只知道吃生姜?那就錯過太多了。

首先,從種類上而言,我們生活中常接觸的就有生姜、沙姜、高良姜。

1.生姜

生姜有什么藥效?

生姜是我們飲食烹調(diào)中的好搭檔,也中醫(yī)的臨床常用藥,被譽為“嘔家圣藥”,止嘔作用尤好。

生姜的功效:

【性味與歸經(jīng)】辛,微溫。歸肺、脾、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魚蟹中毒。

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112個方劑中有37個用到了生姜,它在醫(yī)圣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姜皮要去掉嗎?

生姜性味辛溫,而姜皮則性味辛涼,它有利尿消腫的作用,適用于小便不利、水腫等癥。日常炒菜,如果姜皮能洗干凈,那就不必費工夫削掉,一并使用就可以了;如果醫(yī)生藥方中指定放生姜,那就聽話照做,畢竟兩者藥性相反。

能否用干姜代替生姜使用?

干姜就是曬干后的生姜,其辛溫之性隨著水分的蒸發(fā)而升級為“辛熱”,這也是很多人吃干姜容易上火,吃生姜就不會的原因。

此外,生姜藥性散而不守,而干姜則守而不散,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很適合血虛者的調(diào)理;它和附子聯(lián)合使用還可以回陽救逆,救人于危難。不過需要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上火的情況。

干姜的功效: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

其實干姜屬于生姜的炮制品,生姜的炮制品還有炮姜、煨姜、姜炭,功效各有不同。所以一味生姜用得好,大病小病不用愁。

2.沙姜

同屬于姜科的沙姜,也是常用的烹調(diào)用料,也有去腥提鮮增香的作用,只是它一般不藥用。對比生姜,它辣度沒有那么高,但是它獨特的香氣卻是生姜所沒有的。這也是它被用作香料用于烹調(diào)鹵肉一類菜品的原因。正因為獨特的香味,沙姜也有讓不思飲食的人胃口大開的“魔力”。

【性味與歸經(jīng)】沙姜味辛、性溫,入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理氣止痛,并有辟穢作用,多用于胸腹脹痛、脘腹冷痛、霍亂吐瀉、飲食不消及跌打腫痛的外敷。

3.高良姜

高良姜,可能很多老百姓了解甚少。但其實它是“十大廣藥”之一,以湛江徐聞一帶生產(chǎn)為佳,是祛寒濕、溫脾胃的良藥。

【性味與歸經(jīng)】辛,熱。歸脾、胃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

相比生姜,高良姜也是辛熱之品,多用于脾胃虛寒之癥的調(diào)治。

02

會用姜,保健康

夏吃姜,勝良方。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夏月宜加辛熱之藥,香薷、生姜之類,以順夏浮之氣”。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節(jié),此時吃姜正合時宜。下面推薦幾種用法和藥膳食療:

1.生姜

姜棗茶

【材料】生姜3~5片,大棗(去核)3顆,枸杞10克。

【功效】溫經(jīng)散寒,調(diào)肝養(yǎng)血。

生姜紫蘇茶

【材料】生姜3~5片,紫蘇5克。

【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用于風寒感冒/咳嗽、妊娠嘔吐、魚蟹中毒,體質(zhì)寒的人使用海產(chǎn)品時也可以泡上一杯,驅(qū)寒解毒。

酸姜雞蛋炒飯

【材料】酸子姜30克,小蔥3根,雞蛋1個,冷米飯150克。

【做法】把酸姜剁成姜蓉,小蔥切成顆粒,雞蛋炒熟碾碎,在熱鍋中放入適量油,加入所有材料,拌勻調(diào)味食用。

【功效】散寒開胃,用于夏日胃口不好,胃腹脹滿食用。

2.沙姜

沙姜蒜泥白肉

【材料】生姜30克,蒜5瓣,花椒10克,五花肉200克。

【做法】把五花肉焯水煮熟,切薄片待用。把沙姜和蒜加工成泥狀,在熱鍋中加入適量油,調(diào)小火,把花椒炒香后倒入沙姜、蒜泥中,加入醬油、白砂糖、鹽、醋等拌勻,加入五花肉稍加腌制即可食用。

【功效】散寒開胃。

3.高良姜

高良姜燉豬肚

【材料】高良姜6克,黨參10克,陳皮、胡椒各3克,豬肚1個。

【做法】黨參切成小段,高良姜、陳皮、胡椒洗凈;豬肚用鹽、生粉等反復搓洗三遍,焯水待用;把所有材料放入豬肚內(nèi),并用細線扎緊入口,在燉盅中放入適量水,加入豬肚,隔水燉2小時即可。

【功效】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益氣補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