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記趣||心跳里的學問

我們克明食品與長沙理工大學云塘校區(qū)只相隔一條馬路,晨光未露的時候,4點多我就從公司一路快走到理工大的田徑運動場。空敞敞的紅色跑道,就只有我一人。當我的腳步,驚動山邊的鳥聲,忽然驚覺,跑步原是解讀生命的密碼,那些藏在呼吸與心跳里的學問,比任何教科書都要鮮活。
很多初跑者常執(zhí)著于數字的攀比,卻不知真正的趣味藏在身體的絮語里。去年深秋,我在岳麓山腳遇見一位銀發(fā)跑者,他踏著落葉的沙沙聲勻速前行,像踩著某種古老樂器的節(jié)拍。攀談間得知他堅持記錄四十年跑量,筆記本里不僅有配速曲線,更有楓葉標本與蝴蝶翅紋。“跑步就是向大地寫日記”,他指著華為運動手表步頻記錄笑道:“180步/分鐘的節(jié)奏與140左右的心率,就是人體自帶的黃金分割線”。原來步點叩擊地面的韻律,如腓尼基商船劃槳的節(jié)奏,呼應著敦煌壁畫里飛天的飄帶。
有一次盛夏暴雨突襲的經歷,讓我窺見氣象學與運動科學的交融。豆大的雨點砸在滾燙的柏油路上,蒸騰的水汽模糊了我的近視眼鏡。本想找個地方躲雨,卻被前方奔跑的身影吸引。只見那人如游魚穿梭雨簾,步伐竟比晴日更顯輕盈。追過去才發(fā)現,他是我們快樂跑吧的江武先生。后來查閱資料才知,雨滴碰撞形成的負離子能提升攝氧量,潮濕空氣讓呼吸道保持濕潤。自此,我愛上雨中慢跑,看水洼里裂開的銀花應和心跳,方知《黃帝內經》所言“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竟是這般的生動。
感覺最好的莫過于夜跑時與螢火蟲的邂逅,那些提著燈籠的小精靈,總在心率升至有氧區(qū)間時成群出現,仿佛身體釋放的某種生物電波引到它們的跟隨??茖W解釋是運動產生的熱量吸引趨溫生物,可我更愿相信這是自然給予跑者的星圖。當腳步與蟲鳴編織成仲夏夜的錦緞,連GPS軌跡都變成了發(fā)光的銀河系。
如今我的跑鞋已磨平第12雙鞋底,如同老樹剝落的斑駁樹皮。但那些嵌在記憶里的吉光片羽,比任何獎牌都珍貴。跑步教會我用毛孔呼吸云霞,用足弓丈量季風,在乳酸堆積的灼熱感里觸摸到遠古狩獵者的基因記憶。
那個號稱“220減年齡”的心率公式,就像公園里擺攤的算命先生,信則有,不信則無。畢竟我這輛運轉了五十多年的“古董跑車”,哪能像小年輕那樣簡單粗暴地套用公式?我算是發(fā)現了,把心率壓在140轉以下,才是我這臺老爺車的黃金保養(yǎng)區(qū)間,那感覺就像給生銹的齒輪灌了潤滑油。現在學乖了,每次跑步都像捧著祖?zhèn)髑嗷ù?,輕拿輕放。畢竟咱們這年紀的“運動哲學”,講究的是細水長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