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生六戲:從經典戲劇到人生哲思》,方旭東著,文化發(fā)展出版社,2025年2月版

2025年4 月 19 日晚,方旭東教授新書《人生六戲》分享會在上?!拔幕舜濉彼拿鬟椀那贅废绅^舉行。高校學者、哲學愛好者、高校本碩博學生、高中生等二十余人參與了活動。本次跨界對話圍繞戲劇哲學的交融展開輕松而不失深度的討論,呈現了一場兼具學術深度與現實關懷的思想盛宴。在這里,哲學、戲劇、教育及生活相遇。

作為華東師范大學本科生通識課《戲劇與哲學》的講稿整理,《人生六戲》選取六部世界戲劇經典(從古希臘悲劇至契訶夫現代?。蕴K格拉底式問答展開的課堂實錄為特色。方旭東教授強調,研究需“回歸原著原文”,例如針對中文理解困境時,需追溯古希臘文與英文原意。這種“以戲劇做哲學”的路徑,打破了傳統(tǒng)學術著作的單向敘事,通過學生辯論、情節(jié)剖析展現哲學思辨的動態(tài)過程。

方旭東教授首先向到場學者與學子致以誠摯謝意,并以開放姿態(tài)邀請與會者暢所欲言。在他的引導下,學者與學子圍繞戲劇哲學的多元議題展開熱烈討論,現場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海大學肖有志副教授長期開展古希臘戲劇課程,他以《俄狄浦斯王》為切口,指出歌隊在古希臘戲劇中的重要意義,“歌隊并非只是畫外音,而是代表著詩人”。歌隊同時體現古希臘哲學中關于神的問題。正如“俄狄浦斯王”變?yōu)椤岸淼移炙埂睍r,意味著俄狄浦斯與城邦的分離。其次,在古希臘戲劇中,命運并非神定,人的性情也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來自首都師范大學的葉磊蕾老師高度評價《人生六戲》以“課堂實錄”形式探索哲學戲劇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她對比首師大哲學戲劇課程“以劇團實踐為核心”的模式,指出方旭東教授授課的獨特性在于回歸文本深度,將哲學思辨嵌入劇本內容。這一視角引出核心命題:“究竟應該是哲學的戲劇,還是應該是戲劇的哲學?”以及戲劇的觀看之道、觀演關系等關乎戲劇本身的哲學命題。針對文本實踐,葉磊蕾提出兩點建議:其一,全書需增設導論闡明“為何選擇這些劇本”及“如何看待哲學戲劇的關系”,為讀者建立認知框架;其二,現實戲劇創(chuàng)演應“保衛(wèi)第四堵墻”,警惕過度消解觀演界限的流行趨勢,“讓觀眾在適度的‘間離’中保持批判性思考,方能實現戲劇的教育功能”。

華東師大哲學系系友、上海中西書局編輯孫本初老師提及,求學時蘭心哲學社曾排演《俄狄浦斯王》,因此格外關注書中相關解讀。相較于本科階段對宿命論、自由意志等命題的簡單解讀,書中對情節(jié)的細致剖析讓她重新審視該劇。她注意到先知忒瑞西阿斯的盲人設定頗具深意,目盲卻能以心靈洞察本質。結合當前古印度戲劇編輯工作,她指出古希臘與古印度戲劇差異顯著:前者以悲劇為主,聚焦人神沖突;后者多取材《羅摩衍那》,以喜劇見長,沖突常由神化解,這或與宗教多元性相關。總體而言,古印度戲劇的理性思辨深度不及古希臘悲劇傳統(tǒng)。

華東師范大學張纓副教授聚焦該書的教學實驗價值,指出書中以2022年課堂實錄為載體,折射出學生代際間思想變遷—— 學生對“公務員職業(yè)選擇”“契訶夫筆下文化困境”的討論,呈現出青年價值觀的時代特征。方旭東教授回應稱,課程隨學生特質動態(tài)調整,書中內容如同“年度切片”,定格了特定歷史語境下學生的思維特點。張纓老師問及《海鷗》作為終章的考量,方旭東坦言,既因個人對契訶夫的偏愛,更因劇本承載的“雙重性”——“俄羅斯文化身份焦慮與契訶夫戲劇的現代性突破,正與當代青年的精神困境形成了鏡像”。同時,這也可打破“純西式戲劇”單一敘事,凸顯對話的開放性。

來自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孫亞君副教授特別關注《人生六戲》呈現的課堂張力:一方面,書中實錄的學生討論鮮活生動,展現出“思想即興碰撞”的魅力;另一方面,他指出部分章節(jié)存在“情節(jié)分析縝密卻收尾倉促”的遺憾,建議補充文本解讀之外的思考,以增強論證深度。方旭東回應稱,目前課程已嘗試引入更多內容與解讀,既延續(xù)“情節(jié)驅動思辨”的優(yōu)勢,又為自由討論提供平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黃遠帆副教授看來,方旭東新作可歸入語言哲學的范疇,“通過戲劇做哲學”的實踐對哲學教育頗具啟發(fā)。他以自己開設的 "游戲哲學" 課程作類比,提出“關于游戲的哲學”與“游戲里的哲學”之分,認為前者側重本質思考,后者依賴既定理論框架。他贊賞書中對學生多元觀點的包容與系統(tǒng)化引導,指出分析哲學常因舍棄細節(jié)陷入抽象思辨,而方旭東通過《奧瑟羅》中“中國閨閣少女是否私奔”等具體情境激發(fā)辯論,實現了對分析哲學范式的超越。方旭東教授回應說,他正是“doing philosophy through drama”,并強調其教學方法的導向性,認為這正是“做哲學”的體現。

本次雅集召集人、華東師范大學劉梁劍教授結合他與同事開設的《哲學戲劇創(chuàng)演》課程,聚焦drama和philosophy的關系問題,提出兩種思維范式:一是“philosophy of drama”,即從劇本中探究哲學問題;二是“drama of philosophy”,以戲劇方式表達哲學問題。他高度贊賞方旭東教授新書,認為其在戲劇哲學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探索。同時,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增強對劇場舞臺、表演符號等戲劇性元素的解讀;二是在戲劇內容上融入更多中國元素。中福會少年宮付尚春老師也分享了自己帶領青少年朋友一起做戲劇、做哲學的經驗。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彭正梅教授援引尼采觀點指出,戲劇先于哲學,其起源的“嚴肅性”本是哲學多元對話場域。古希臘戲劇通過多角色對話形成“未定型的做哲學”,后演變?yōu)閱我徽撟C的西方哲學傳統(tǒng)。他認為,當下談論戲劇哲學是對哲學戲劇性與對話性的復歸,方旭東《人生六戲》即體現這一特質。他尤其認可書中“嚴肅性與游戲性結合”的教育理念。他強調,教育的重要任務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善欲”),建議將案例“范式化”提煉,為教學提供可借鑒的直觀樣板。最后,他對方旭東的高產創(chuàng)作及學術熱情表示贊賞。

同濟大學余明鋒副教授觀察到近年哲學界“戲劇熱”,指出其背后是學科突破訴求:哲學需打破學術體制內卷、接軌生活,而中國當代戲劇重形式輕觀念,亟需哲學注入思想深度。他以孟京輝戲劇節(jié)為例,提議設立“哲學戲劇單元”,推動哲學與戲劇深度對話。在戲劇哲學研究方向上,他提出:首先需厘清古希臘、莎士比亞與現代悲劇的差異,探討神學衰落后悲劇的現代價值;其次應追問中國有無悲劇,關注曹禺等劇作家的現代性探索。他倡導將哲學文本視為戲劇解讀,如以戲劇思維閱讀尼采著作及《論語》《莊子》等。余明鋒展望,信息時代更需重視戲劇的思想價值,期待《人生六戲》引領更多戲劇與哲學的跨學科成果涌現。

琴樂仙館館長朱鴻祥先生演奏歌詠知音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悠揚清泠的琴聲中,本次新書分享會圓滿落幕。曲終人雖散,思緒恁么長。再聚的渴望猶如泰戈爾詩句中的“樹”:“樹就像大地的渴望,它們都踮起腳尖向天窺望?!保ㄋ拿鬟椢幕瘔Γ?/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攝影:劉伊婧

來源:汪燕、羅凱夫、唐程鳳、黃倚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