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看過趙孟頫書法的人,沒有覺得它不美的,“趙體”字精致典雅、華貴動人,被啟功先生稱為“最符合東亞審美的字”。但是,有時候“美”也是一種“罪”,就因為它,這700年來趙孟頫被許許多多人批評,甚至由美變成了“俗”,成了“俗媚”的代表。

那么,趙孟頫到底冤不冤呢?他的書法存在什么“致命缺點”呢?董其昌曾這樣點評趙孟頫的字:“吾于書似可直接趙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潤之氣。惟不能多書,以此讓吳興一籌。”“書家以險絕為奇,此竅惟魯公、楊少師得之,趙吳興弗能解也。今人眼目為吳興所遮障。”

雖然說晚年的董其昌轉(zhuǎn)變了對趙孟頫的看法,承認不如他,但他早年對趙的評價不可謂不準確。趙孟頫的字的缺點正是過于圓熟且欠缺險絕。這是時代造成,也是趙孟頫個人書法追求所限。

作為南宋遺民,趙孟頫在元朝面對的是統(tǒng)治者的不信任和漢族文人士大夫的譏諷,雖然他有“貴族氣質(zhì)”“文人風(fēng)采”,但他既沒有晉人的風(fēng)流飄逸,也沒有唐人的自信陽剛,還沒有宋代人的雅雋灑脫,而是始終謹小慎微,這導(dǎo)致他的書法也存在拘謹、守成有余和開創(chuàng)不足的問題。

而在另一方面,受“尚意書風(fēng)”和舉世推崇顏體的影響,到了趙孟頫生活的時期,魏晉筆法已然大量失傳,趙孟頫雖然臨習(xí)晉唐法帖,但筆法的豐富性和字里行間的“古意”已經(jīng)大大削弱,所以有人會說“從王羲之到李邕再到趙孟頫,魏晉筆法傳承就像一杯越品越淡的龍井茶?!?/p>
趙孟頫的字講究完美,每一筆每一劃都精致無比,運筆功力出神入化,但正是這種熟稔導(dǎo)致了圓滑的產(chǎn)生,所以傅山針對趙字提出了“四寧四毋”:寧丑毋媚,寧拙毋巧,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

再說到“險絕”,書法史上善于營造“險絕”字勢的書法很多,“二王”、歐陽詢、顏真卿、米芾以及趙孟頫之后的徐渭、王鐸、張瑞圖等,他們都比趙孟頫“大膽”,趙體字為了迎合書法實用化的趨勢以及“復(fù)古”,對王羲之的字的結(jié)字極為忠實的再現(xiàn)。
如果我們對比趙孟頫臨《圣教序》和王鐸臨《圣教序》,就能發(fā)現(xiàn)后者達到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而趙孟頫尚停留在“摹形畢肖”的層次,至于在章法、墨法上的突破,就更顯不足了。

所以說,我們可以以趙孟頫的字為啟蒙,但如果沒有趙孟頫的才氣和功力,如果長期臨摹他的字,難免會出現(xiàn)乾隆書法的情況——用筆孱弱、骨力不足。
您對此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qū)留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