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男人心里都有一臺四驅車。
它是雪地里不打滑的安全感,是泥坑里不趴窩的硬氣,是爬坡時不后仰的從容。
從1903年首款四驅車Spyker 60 HP成為貴族的狩獵伙伴,到奧迪Quattro在拉力賽場上書寫傳奇,再到特斯拉用電動四驅重新定義速度美學,四驅車始終是硬派與自由的象征——它代表著“無論什么路都能走”的底氣,也承載著“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的野心。

四驅的魅力,藏在四個車輪的協(xié)同里。
下雨天兩驅車后輪空轉打滑時,四驅車能把動力均勻分給四個輪子,像四只腳牢牢扒住地面;冰雪路面上它能穩(wěn)穩(wěn)掠過,而兩驅車龜速蠕動才能維持平衡;爬陡坡時,重心后移的天然優(yōu)勢讓后輪抓地力暴漲,車輪不打滑不啃地。
這種全路況通吃的能力,讓四驅車的事故率比兩驅車低50%,更讓每個駕駛者在復雜路況下多了份穩(wěn)如泰山的自信。
它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男人對抗不確定性的機械伙伴,是藏在硬漢心底的浪漫。
但這份浪漫曾經代價不菲。傳統(tǒng)燃油四驅車喝油如喝水,百公里12升起步,一箱油跑不了500公里;混動四驅系統(tǒng)更是貴得離譜,隨便一輛都要二三十萬。
更別說復雜的傳動軸、分動箱需要定期養(yǎng)護,維修一次動輒大幾千。
于是四驅車成了“硬漢專屬”,普通家庭只能望著車標嘆氣——想要安全感?先掏出錢包。
直到長城Hi4出現,才讓這份硬派浪漫照進現實。

這個由中國工程師打磨的混動四驅系統(tǒng),用雙電機實現了三電機的性能,卻把價格打進了15萬級,讓每個男人不必妥協(xié)——既能在城市里享受每公里4分錢的純電通勤,又能在雪地、泥地展現四驅的硬核實力。
它打破了“四驅=高成本+高油耗”的行業(yè)定式,讓曾經仰望的全路況能力,變成了日常觸手可及的安全感。
這一次,硬核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每個家庭都能擁有的出行底氣。

雙電機破局
長城造出人人都買得起的四驅車
傳統(tǒng)混動四驅車需要三個電機,價格很難降下來。
長城Hi4反其道而行之,前橋電機直接和變速箱鎖死組CP,既能驅動又能發(fā)電,后橋單獨甩個電機負責動力輸出,直接省掉一個電機,整車重量還輕了80公斤,相當于副駕駛少坐個壯漢。

就說二代哈弗梟龍MAX,13.18萬直接殺進15萬內,比同級別三電機四驅車便宜整整6萬,限時換新價更是低至11.68萬。
還有哈弗猛龍Hi4版,出廠就標配后橋差速鎖,這玩意兒在傳統(tǒng)硬派SUV上,可是30萬級才有的配置,現在不到20萬就能開走。
爬坡過坎時,后橋能把扭矩100%輸出到有勁兒的輪子上,泥坑脫困比老司機還利索。
最絕的是這玩意兒居然比兩驅車還省油。
以前總說“四驅喝油如喝水,長城Hi4偏要打臉——它腦袋里裝著套“三擎九模”的智能系統(tǒng),就像個會開車的老管家,進城就切換純電模式,每公里電費才4分錢,相當于從小區(qū)開到公司只要兩塊錢。
即便忘記充電,二代哈弗梟龍MAX百公里饋電油耗只有4.2L,比很多兩驅SUV還省。
上了高速自動切發(fā)動機直驅,百公里油耗也不過5.5L。周末帶全家去郊區(qū)撒野,來回一趟費用不到200塊,擱以前開燃油四驅車,光油費就得翻倍。
堵車時更絕,前后雙軸能量回收系統(tǒng),能把剎車浪費的很多動能收進電池,相當于邊踩剎車邊充電。

再說回四驅的老本行——安全和通過性。
長城Hi4的智能扭矩控制系統(tǒng)跟長了眼睛似的,每0.01秒就掃一遍路面,冰雪路面上能瞬間把扭矩甩到不打滑的輪子上,抓地力大幅提升。
更厲害的是,它的50:50軸荷分配讓車輛過彎側滑風險大幅降低,高速過彎時就像被磁鐵吸在路面上一樣穩(wěn)。
2025年升級的第二代Hi4技術,則把“聰明”玩出了新高度。
高速巡航時后橋電機會自動斷開“歇著”,百公里油耗再降0.7L。
遇到前車剎車,自適應能量回收系統(tǒng)能根據距離自動調整回收力度,既不用頻繁踩剎車,又能多攢點電。
零百加速也沖進6秒俱樂部,相當于開著臺20萬不到的車,既有小鋼炮的提速感,又兼顧了低能耗省錢。

從以前覺得四驅車是“夢里的玩具”,到現在實實在在開回家,長城Hi4干的這事,其實是把曾經高高在上的硬派技術,變成了普通人每天都能用的實用工具。
它沒靠減配縮水,通過整車思維,用新能源重新發(fā)明了四驅,用更精巧的布局、更聰明的算法,讓每個男人心里的四驅夢,終于不用再為錢包讓步。
怪不得長城總裁穆峰有底氣說出:“打死也不做增程”,確實沒必要。

20年死磕
3558人磨出“中國芯”四驅
神乎其神的長城Hi4的背后,是長城汽車20年的技術沉淀。
從2003年首款自主研發(fā)發(fā)動機問世,到2025年第二代Hi4技術突破,這家企業(yè)建立起涵蓋發(fā)動機、變速箱、電驅系統(tǒng)的全棧自研能力。
現在我們看到的長城Hi4,其實是3558個人熬出來的結晶,里面光博士碩士就有675個。
就說那臺混動專用發(fā)動機,光配方就調了27次,材質實驗做了23輪,連油底殼的弧度都用3D掃描改了18版,最終把熱效率懟到41.5%。
電機更絕,為了讓電能轉化效率超過97%,他們把線圈換成了航空級扁線,連軸承潤滑油都是定制的低粘度型號,硬是讓電機轉起來像抹了黃油一樣順滑。

光有聰明人還不夠,還得經得起折騰。
Hi4上市前,被拉到全球76種變態(tài)環(huán)境里“軍訓”:
在漠河零下40℃的冰面上,連續(xù)跑三天三夜測試冷啟動;在中東50℃的沙漠里,怠速開空調烤72小時,就為了看散熱系統(tǒng)扛不扛得住;在昆侖山4800米的高原上,故意讓發(fā)動機在低氧環(huán)境下爬坡,測動力衰減幅度。
更狠的是電池測試,不僅要經歷針刺、火燒、浸水這些常規(guī)考驗,還專門模擬了追尾碰撞時的電池保護。

最難得的是,長城沒把用戶當外人。你以為長城Hi4的那些貼心功能,是拍腦袋想出來的?
其實是傾聽了1026組用戶的反饋后,一步步改進出來的。
有車主說 “高速巡航時后橋電機拖著跑,油耗還是有點高”,工程師立馬在第二代Hi4技術上搞了個智能解耦系統(tǒng),車速超過63km/h自動斷開后橋半軸,就像給車裝了個 “節(jié)能離合器”,高速油耗直接降了0.7L。
他們還把用戶常用的 “保電設置”“駕駛模式” 這些功能都搬到中控首頁,連第一次開四驅車的新手都能秒懂。
說白了,Hi4能從圖紙變成路上跑的實車,靠的不是啥魔法,而是20年如一日的死磕——死磕技術細節(jié),死磕用戶需求,死磕可靠性。
當別的車企還在靠 “堆電機” 拼性能時,長城早就把研發(fā)觸角伸到了材料學、空氣動力學甚至用戶心理學,這才有了今天這套既硬核又貼心的混動四驅系統(tǒng)。

長城Hi4重寫全球汽車工業(yè)價值坐標
當長城Hi4帶著15萬級的四驅車沖進市場時,這場由中國工程師掀起的技術風暴,正在改寫全球汽車工業(yè)的劇本。

你很難想象,五年前還被外資品牌壟斷的混動四驅市場,如今被一套帶著 “中國芯” 的長城Hi4攪了個天翻地覆。
2025年CES展上,當長城Hi4作為唯一國產動力總成出現在拉斯維加斯會展中心時,連豐田混動工程師都忍不住感慨:“中國人用20年走完了我們30年的路?!?/p>
這場技術革命的背后,是中國汽車工業(yè)從 "市場換技術" 到 "技術換市場" 的轉變。
當技術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當四驅系統(tǒng)成為家庭安全的標配,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品牌的技術突破,更是汽車工業(yè)回歸初心的覺醒。
長城Hi4用300余項專利和千萬級用戶驗證,證明了高端技術可以普惠大眾。
這場始于中國的技術革命,正在重新定義全球汽車工業(yè)的價值坐標——未來的汽車,不是越貴越好,而是越安全、越智能、越普惠越好。
這或許就是新能源時代最動人的注腳:讓技術的光芒,照亮每個普通人的出行之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