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口傳奇:
從茅草屋到農家院的“飲食基因”
1983年,成都溫江的渡口邊,一間茅草屋里飄出陣陣肉香。舒國軍支起一口鐵鍋,用溫江野生青蒿、現(xiàn)宰豬肉和家傳紅油辣椒熬煮燉肉。他說:“燉肉要‘耙而不爛,肥而不膩’,火候差了半分鐘都不成?!北藭r,茅草屋雖簡陋,卻成了方圓百里食客的“味覺燈塔”。趕集的農夫、渡船的工人,甚至遠道而來的食客,只為這一碗熱氣騰騰的舒燉肉。鄧小平之妹鄧先蓉嘗后題詞“肥嫩鮮香利于保健”,更讓這鍋燉肉聲名大噪,堪稱改革開放初期的“初代網紅”。

1990年,茅草屋化作青瓦白墻的“舒燉肉”農家院。第二代傳人舒俊在喧囂中執(zhí)守靜氣。他引入現(xiàn)代餐飲管理,卻堅持“湯料每日現(xiàn)調,辣椒手工舂碎”?!翱腿顺缘氖抢衔兜?,不是花樣?!庇腥藛枺骸罢Σ桓氵B鎖?”舒家人笑答:“火候差一分,味道就變咯。”木桌上,粗瓷碗盛著琥珀色的肉湯,食客們咂摸著滋味,恍惚間仍覺身處當年的茅檐下——變的是屋瓦,未改的是滾燙的煙火初心。
2023年,第三代傳人舒洋將后廚搬進通透的玻璃房,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直播“一勺紅油淋透顫巍巍的五花肉”,有網友驚嘆:“42年老店?這才是初代網紅的祖師爺!”
口述光陰:
青蒿燉肉傳三代,守的是“人味”
“都說我們軸,可燉肉的魂,是軸出來的。”舒家第三代傳人舒洋看著外面的食客,語氣篤定?!盃敔敭斈暧们噍锶ツ?,爸爸加了香葉增味,我試過用現(xiàn)代工藝提純,但最終發(fā)現(xiàn),只有‘笨法子’才能留住魂?!?/p>
他的記憶里,祖父舒國軍的故事,是浸著晨露的。天未亮時,他踩著草鞋進山采青蒿,專挑葉尖凝著露珠的,“帶露的葉子有野性,能鎮(zhèn)住油膩”。到了父親舒俊手中,曾有供應商提議大棚種植青蒿,他當即擺手:“失了山野氣,還算什么舒燉肉?”如今,舒洋仍守著老規(guī)矩——青蒿只收渡口農戶按古法種的,豬肉必選當天現(xiàn)殺的土豬?!笆巢娜魧⒕?,招牌就砸了?!?/p>
問及秘方,他掀開鍋蓋,白汽蒸騰間笑意朦朧:“哪有什么秘方?無非是三代人守著同一口鍋,不敢眨眼?!蓖暧洃浝?,父親總蹲在灶前,用竹筷輕戳肉塊,眉頭隨肉質起伏舒展或緊鎖?!岸酂跻豢虅t散,少燉一分則膩,全憑手心感知火舌的溫度?!笔嫜髶破鹨粔K顫巍巍的燉肉,“所謂傳承,不就是讓舊時光在胃里活著嗎?”
誰才是初代網紅?答案在時間里

四十二載春秋,從茅草屋到玻璃房,變的是炊煙裊裊的形式,不變的是鍋里沸騰的“人味”。當網紅美食在流量中曇花一現(xiàn)時,舒燉肉用三代人的固執(zhí)證明:真正的“初代網紅”,不在熱搜榜上,而在百姓的舌尖記憶里,在時光腌漬出的永恒滋味里。
一碗肉香了半世紀,你說,“紅不紅”?
供稿:姜梟
排版:陳曦
審核:王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