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養(yǎng)血,右調氣,失眠、半夜易醒的人,多刮這條“睡眠線”

不少人晚上總在床上翻來覆去,試過不少辦法還是合不上眼。關于睡不著或半夜醒的問題,之前分享過不少內容,這次教大家一個方便易行的方法。手腕內側從神門到靈道的連線就是「睡眠線」,在傳統(tǒng)養(yǎng) 生里是調養(yǎng)睡眠的重要區(qū)域,能安撫心神、理順氣血。今天,木子就來簡單講講。
這幾個穴位,都是在手少陰心經上,它們是氣血運行的重要通道。傳統(tǒng)養(yǎng) 生講究,睡不著多因心神失養(yǎng),以及氣血運行不夠順暢,而這條線路,正是調養(yǎng)的核心所在。
神門穴:是調養(yǎng)心氣的關鍵之穴。在這里能夠使心平靜下來,對因思慮過度而引發(fā)的煩躁起到舒緩作用,有助于重新找回,能夠自然入睡的那種感覺。
陰郄穴:擅長于平定心火的躁動。對于由緊張焦慮導致的燥熱之感,有著舒緩的功效,能夠調養(yǎng)身體內部的失衡狀態(tài)。
通里穴:主要用于理順心氣的運行流轉。對于因氣血不暢而引發(fā)的頭面發(fā)熱、手腳發(fā)涼這類狀況,有著一定的舒緩作用。
靈道穴:其關鍵在于能夠通順心脈的阻滯情況,進而舒緩胸悶之類的不適感。
穴位搭配原理:
遵循「心主神明」,而且「通調為要」的養(yǎng) 生理念,這套穴位搭配,能夠互相配合,理順心脈。
簡便調養(yǎng)法:睡前操作
從手腕往手肘方向單方向輕刮,力度以皮膚微微泛紅為宜。遇到有阻滯的地方可以稍作按壓。容易上火的人多刮右側,畏寒怕冷的人側重左邊。
傳統(tǒng)養(yǎng) 生以為,左側主血分;右側主氣分。那些容易燥熱的人,體內氣火較為旺盛;而畏寒的人,多半是因為氣血運行顯得乏力。
易燥熱體質多刮右側(比如常有口干、手心發(fā)熱):
著重調養(yǎng)氣分,疏散體內多余熱邪。
畏寒體質多刮左側(常見手腳冰涼、容易疲倦):
重在推動血行,通順氣血運行。
注意要點
基礎操作:要兩側各輕刮3-5遍;
關鍵側可多刮1分鐘左右;
下午刮左側助陽,早上刮右側清熱。
操作時要注意調節(jié)體內的寒熱平衡,并且保持整體的氣血通暢,兩邊都要照顧到。
結束后用掌心輕輕地敷在手腕上,配合著從肘部一直到指尖的輕輕推按手法,能夠幫助氣血平穩(wěn)地歸經。
建議在飯后1小時或睡前操作,每天1次,堅持三周形成調養(yǎng)周期。
木子提醒:皮膚有破損,飲酒后或者經期頭兩天不宜進行操作。
日常配合要點
心神調養(yǎng)
晚上要保持情緒平穩(wěn),避免大悲大喜。心主著神明的重要位置,白天的神思有所耗損,需要在夜間靜養(yǎng)才能夠得以恢復。
飲食注意
午后少食辛辣燥熱之物,晚飯可搭配些養(yǎng)心神安的食材。調養(yǎng)期間適當飲用滋養(yǎng)陰液的飲食。
呼吸配合
刮拭之后,如果還有煩悶的感覺,可以進行深長的呼吸練習。鼻慢慢地吸氣,口緩緩地呼氣,節(jié)奏既輕柔又舒緩且綿長,這樣與經絡的調養(yǎng)相互配合,效果會更加好。
文獻參考:手少陰心經穴位配伍研究,傳統(tǒng)養(yǎng) 生理論與現(xiàn)代實踐結合
●氣血不足,指甲有豎紋,每天練一個動作5分鐘,肝血充盈了
●腰腿沉?膝蓋酸?按手臂這里,每天5分鐘喚醒下肢活力
●揉按脾經4大穴位,每天5分鐘,或助緩解部分慢性不適!
●睡前“蹬墻”10分鐘,肝經逐漸疏通,緩解盆腔淤堵,入睡快了、氣血充盈、脾胃悄然好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