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記得,四月里的某一天清晨,融融的春風(fēng)中隱隱傳來一陣頌經(jīng)聲,鄉(xiāng)鄰們手捧鮮花燈果,匆匆趕往古廟?這一天,正是農(nóng)歷四月初四——民間所說的“文殊菩薩圣誕”,也叫“文殊誕”。在沾染著泥土和煙火氣的日子里,這個節(jié)日總會冒出些特別的氛圍,有點靜謐,有點智慧,還有一絲嫩嫩的春意,仿佛花間夾義,草木言禪。

文殊者,古人尊稱為“智慧第一”,佛典中他頭頂五髻,手持青蓮,貌似少年,卻稱“法王子”。而這一天,從北地寺院、江南水鄉(xiāng)再到峨眉山上的晨曦,在各地民間,大家會用最樸素的方式,把對“智慧”的盼望穿進柴米油鹽、親情團聚里。不論信仰如何,四月初四就像一場春天的默默叮嚀:孩子要聰慧,老人要安然,一家人都能得個自在的心氣兒。

你可曾注意,連空氣都帶著璞實的香氣。無論走進哪座老廟,廟門口少不了一鍋熱騰騰的素面。有人在檐下合掌,也有人在案頭揉面、洗菜、分饋,這一切都在訴說:生活里,智慧不在高談闊論,而藏在一碗簡單的飯里,一句關(guān)切的問候里。

節(jié)日故事:穿越古今的智慧贊歌 1. 廟宇香煙之外的故事
很多人知道四月初四祭的是“文殊”,卻少有人知,老北京人叫它“文殊齋”,在陜西、山西一帶,這天被稱作“聰明節(jié)”,家家戶戶要為孩子點一油燈,寓意點亮心燈、開智慧。從唐代起,文殊菩薩的神像便在中國廣受尊崇。唐太宗曾夢見文殊現(xiàn)身,靈機一動,遂派官修建龍興寺。詩人白居易也在《大林寺桃花》中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2. 山水藏僧俗,峨眉文殊信仰
你如果翻過《峨眉志》,會發(fā)現(xiàn)峨眉山因“文殊道場”聞名,每逢文殊誕,山間香客盈門。舊時漲水季節(jié)農(nóng)人無力上山,在村頭立小案、掛花燈,孩子們?nèi)宄扇豪@燈跑,嘴里還念著“文殊爺爺保佑我讀書聰明”。據(jù)說文殊誕夜里做的夢,若夢見青蓮、獅子,都是智慧將至的兆頭。

3. 書院的文殊試
還有一個趣談,古代私塾先生在文殊誕會為學(xué)生出一道“文殊題”,通常刁鉆巧妙,比如“春水湯湯,魚躍其中。有水焉有魚,無水焉有魚?”考學(xué)生的機敏與悟性??贾械暮⒆佑刑浅?,也被稱“文殊弟子”,父母會煮一碗“添智面”,寓意聰明伶俐,前程錦繡。

4. 鄉(xiāng)野祈夢,尋智慧信物
流傳著這么個小典故:農(nóng)家孩子如果夜里做了有關(guān)“書卷、蓮花、獅子”之類的夢,要備一碗素飯供桌,早晨帶著父母的笑聲去廟里許愿。這些信物后來逐漸融進祈夢、掛花燈、煮長壽面的民俗里,使文殊誕成了春天充滿希望的節(jié)日。

盤點“3吃”:智慧節(jié)日里的樸素滋味 1. 添智素面——一碗清淡長壽
家家煮素面,是文殊誕最常見的家常菜。人們相信,素面絲滑綿長,象征長壽與智慧連綿不斷。吃面時要配上一點香蔥、炒花生碎,有的地方還會在上頭放幾片脆黃瓜,既清爽又有嚼勁。素面歷來有“養(yǎng)心寡欲”的說法,低油低鹽,養(yǎng)胃輕腸。

家常做法一
用料:白面條一把、黃瓜半根、花生米一小把、香蔥數(shù)根
步驟:面條煮熟撈出,黃瓜切絲、花生炒熟壓碎,撒在面上,點一勺香油,拌勻即可。
家常做法二
用料:蕎麥面、時令蔬菜(如菠菜、香菇)、姜絲
步驟:面條煮熟,菠菜焯水,香菇爆香,和姜絲一同鋪在面上,湯清味鮮,順滑爽口。

2. 點智糕——糯香里的好彩頭
江南不少地方流行吃“點智糕”——糯米粳米蒸制而成,有的摻入黃豆粉、桂花。糯米象征團圓、粘連,不易散,桂花則是聰明伶俐的寓意。點智糕軟糯可口,入口一瞬有淡淡米香,熱吃最暖胃。
家常做法
用料:糯米粉300克、白砂糖30克、水適量、黃豆粉或桂花適量
步驟:糯米粉加糖,慢慢加水?dāng)嚦杉毮伒拿婧?,倒入蒸盤,旺火蒸20分鐘,出鍋后撒上一層黃豆粉或桂花。

3. 智慧果——應(yīng)時果蔬,鮮甜清新
許多老人會為家中學(xué)生準(zhǔn)備一盤“智慧果”,其實就是當(dāng)季的應(yīng)時鮮果:桃、枇杷、棗,或簡單切幾片蘋果、香蕉,沾點鹽糖。春果潤肺養(yǎng)顏,色彩繽紛在一盤中,每枚果子都寄托著對孩子的祝愿,“吃果子,結(jié)善緣,沾點聰明氣兒?!?/p>
2忌:智慧日里的清凈小規(guī)矩 1. 忌殺生、不食葷腥
這天講究素食,連魚肉都換成豆制品、時蔬,民間相信,素食可令心思安定,孩子們頭腦清明。家里有人專程叮囑:“今日莫殺生,莫動葷腥?!奔仁菍?jié)日清凈的尊重,也是讓味蕾短暫歇一歇。有人覺得無葷無魚太素,其實一鍋素面、幾碟青菜,吃來反倒別有滋味。
2. 忌惡語、不爭執(zhí)
老一輩常說“文殊日莫吵嘴”,動氣傷神,傷了智慧氣。當(dāng)天家人用溫言軟語交流,孩子若調(diào)皮父母也會壓壓火氣。有人用一句順口溜總結(jié)這天的生活規(guī)矩:“嘴上留三分,心里存一寸,智慧自來伴身旁。”

民俗與生活:那些盛傳的小故事 堂前添燈:童年開智
四月初四來臨前夕,許多家庭會在書桌、案頭前點一盞小燈,名曰“添智燈”,寓意孩子夜讀不倦、聰慧靈秀。有一次我在山西一位朋友家做客,入夜時看到孩子們把玩趣燈,爭相許諾“明年定能考第一”,這份童稚又讓人會心一笑。你家的桌上,有沒有一盞致敬智慧的小燈?

晨起第一愿:樸素卻深情
西南地區(qū)有風(fēng)俗:四月初四的清晨,家里長者會早早為孩子梳頭,嘴里念叨幾句“文殊保佑,聰明如你”。有位鄰居的奶奶,每年都會在這天清晨給我一枚用紅線綁的小桃花,說這樣能讓煩惱不沾身。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儀式感,往往藏在這點滴溫柔的細節(jié)里。

四月初四,不只是文殊的紀(jì)念日,更像是家家戶戶為智慧和寧靜定下的心愿。新時代的生活節(jié)奏快了,能不能再穩(wěn)下來為家里孩子煮碗素面?為親人點一盞添智燈?或許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愿意傳遞關(guān)切的心意,就像春風(fēng)吹過桃李,雖不奪目,卻最耐人尋味。
別把生活過得太復(fù)雜,聰明和安穩(wěn),有時候藏在最簡單的清粥小菜里,一句早安、一個微笑、一盞燈火。正所謂:“小處不疏,智可自來;善語如春,潤物無聲?!笔朗录姅_時,這樣的日子提醒我們:溫柔也可以很有力量。
也許你不信神佛,也許你不求靈驗,但讓節(jié)日成為家人偶爾聚在一起的理由,就已足夠美好。下一個四月初四,還會煮面、點燈嗎?愿我們在煙火日常里,不忘拾起那些讓人心安的老習(xí)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