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吳嗯
聲明|題圖來源于網絡。驚蟄研究所原創(chuàng)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1985年,伴著歌手葉麗儀磅礴的嗓音,電視劇《上海灘》從香港引入內地。同年,首屆上海車展不期而至,徐徐拉開了中國汽車產業(yè)浪奔浪流的洶涌帷幕。
2025年,當春風拂過黃浦江畔,上海車展迎來了自己的四十不惑。盡管鎂光燈下的喧囂不似往年,缺席的雷軍讓展館少了“頂流”支點,只能靠“周鴻祎被鹵鵝哥投喂”這樣的插曲制造熱門話題。但在過去的40年里,上海車展完整記錄了中國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滄海桑田。
從露天廣場到36萬平方米的展館,從首屆車展的328家參展商到如今近千家汽車產業(yè)相關企業(yè),中國汽車已然完成了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反向輸出”、從“規(guī)模擴張”到“價值引領”的蝶變,而每一個十年,都映射了中國汽車工業(yè)轉型升級的深層邏輯。
第一個十年(1985-1994):合資共舞
1985年,中國的經濟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初期階段,中國消費者對家用汽車的好奇,汽車企業(yè)對中國市場的興趣,將第一屆上海車展變成了一次“雙向奔赴”。
7月3日這天,車展在烈日下露天開幕,但炎熱的天氣根本阻擋不了中國人想要張開眼睛看看世界的熱情,早上7點等待入場的觀眾們就在車展門口排起了長龍。
有外媒記者寫道:“一位穿中山裝的老人盯著豐田皇冠的鍍鉻輪轂看了半小時,他可能一輩子買不起這輛車,但中國有十億雙這樣的眼睛?!倍谑讓密囌归_幕這天,有2萬多人帶著這樣的眼睛來到了現(xiàn)場。

他們不僅欣賞著世界級的工業(yè)產品,也貪婪地學習著一切可以吸收的知識。很多技術人員拿游標卡尺對著汽車零部件一點一點測量數(shù)據(jù),在國外工程師開講座時如饑似渴地埋頭筆記,后排甚至用起了望遠鏡。據(jù)說,由于復印資料人過多,附近飯店的復印機因超負荷工作直接燒壞。有些人就直接連夜手抄資料。
外國車商們,也同樣重視這個深入了解“神秘中國市場”的機會。第一屆上海車展吸引了2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共328家汽車廠商參展。為了參加上海車展,意大利菲亞特的工作人員甚至駕駛著熊貓(PANDA)轎車以及依維柯卡車,提前2個月從意大利出發(fā),行駛2萬公里,一路開到中國。
所有展出的車型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剛剛成立的上海大眾的首款車型——桑塔納。

彼時,由于技術和牌照的限制,中國只有國企能造車,但是造車技術嚴重缺乏。而外國車企擁有成熟的技術,并且急于進入中國市場。于是,合資經營成為中國汽車工業(yè)早期的主要發(fā)展模式。
1983年,北京汽車制造廠與美國汽車公司聯(lián)合成立的北京吉普,成為中國第一家合資車企。1985年,中德合資的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桑塔納就是上海大眾的開山之作,也是封神之作,一經推出便被賣到脫銷。以至于上海大眾門口常有背著一大麻袋錢苦苦哀求買車的人。
在20世紀90年代,一輛桑塔納的成本是7萬多元,國家售價為12萬多。但經過各級層層加價,市場價高達22萬。這個價格,在當時的上海可以買下一套200平米的房子。
桑塔納的成功,讓不少外國車企看到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1985年,廣州羊城汽車廠與法國標致汽車共同成立了廣州標致汽車有限公司;1991年,中國一汽和德國大眾成立一汽大眾;1992年,東風集團和法國雪鐵龍合資成立神龍汽車有限公司。

在此后多屆上海車展中,合資汽車占據(jù)了展會的C位。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首次攜手聯(lián)展,推出的桑塔納、高爾夫、捷達、奧迪等經典轎車,無一不成為中國車市中的一代傳奇。但是,在合資品牌不斷壯大的光環(huán)下,本就基礎孱弱的中國自主品牌卻在陰影里沉寂下來,有些甚至黯然離場。
1991年,合資品牌上海大眾如日中天,上海汽車廠的上海牌轎車卻在當年11月份舉辦了下線儀式。隨著最后一輛上海牌轎車被推下產線,這個擁有28年歷史的中國轎車品牌,因為受合資汽車的沖擊而退出歷史舞臺,成為當時國企主導的自主品牌的一個縮影。
不過,在改革春風的拂動下,一股新的汽車勢力正在悄悄積蓄力量。
第二個十年(1995-2004):自主品牌的蟄伏
1994年,《汽車工業(yè)產業(yè)政策》的發(fā)布,第一次把鼓勵私人購買汽車寫進了政策文本,10多億人的中國市場成為即將敞開大門的金庫。而這一時期,熱鬧的車展背后也涌動著更多人急切的目光。其中,有富起來準備買車的中國民眾,有更多虎視眈眈的外資廠商,也有對中國汽車市場蠢蠢欲動的本土闖局者。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半壁江山,也幾乎都是在這一時期破土而出。
1993年,29歲的保定小伙魏建軍,手工拼裝了第一批“長城轎車”;1996年,造過冰箱,炒過樓房,賣過摩托的李書福拆了兩輛奔馳,準備依葫蘆畫瓢開始造車;同樣在1996年,已經成為一汽大眾總裝車間主任的尹同躍選擇加入奇瑞,在安徽開始書寫新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
雖說萬丈高樓平地起,但是對于一窮二白的民營企業(yè)而言,這個地基太不好打了。尹同躍在后來回憶時曾說,“當時奇瑞的確是一沒有錢,二沒有人,三沒有技術。”

“三無”還不是自主品牌發(fā)展最大的痛,牌照的限制差點讓這些雄心勃勃的大佬們踏不過行業(yè)的門檻?!镀嚬I(yè)產業(yè)政策》雖然鼓勵私人購買汽車,但也對汽車產業(yè)實行了“目錄”制管理,即拿到轎車“牌照”才能上市銷售。于是長城的轎車因沒有進入相關目錄,只能停產;吉利造出了第一批吉利豪情,同樣因為沒有牌照而無法銷售;即便是當時身為國企的奇瑞,也遭遇了牌照難題。
和各行各業(yè)的企業(yè)家一樣,汽車大佬們也是在灼身的烈火中蹚過,才能走到行業(yè)前列。
很快,1995年,魏建軍到美國、歐洲和東南亞的泰國等地考察后,回來決定把重心放在皮卡上。1998年,長城的迪爾皮卡年銷量達到7518輛,成為年度皮卡銷量冠軍。此后的26年里,長城的皮卡一直是國內銷量第一名。
李書福千方百計把吉利掛靠在了一個監(jiān)獄下屬的汽車廠,吉利豪情得以順利銷售。在1999年,李書福就賣出了1000多輛吉利豪情,到了2000年,又賣出了一萬輛。
尹同躍則是付出了20%股權的代價,搭上了上汽集團的資質。從1999年12月18日,首臺奇瑞風云下線開始算,用時382天,第1萬輛奇瑞轎車下線。
這些戰(zhàn)績都成為未來中國汽車大佬們立足圈內的“第一桶金”。而所有的這些成績,都是在上海車展之外悄悄發(fā)生。車展之內,依然是外資和合資品牌在爭妍斗艷。更多的合資公司在這個時期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起來。十年間,一款又一款神車不斷誕生。

1995年的上海車展異?;鸨=涍^十年的淬煉,上海車展總展覽面積已經達3.3萬平方米,吸引了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qū)近400家跨國汽車廠商,展出整車130輛,還有115家發(fā)動機等零部件企業(yè)參展。
在車型方面,上海帕薩特作為桑塔納的換代車型在1995年車展首次亮相,成為最大的焦點;1997年車展,奧迪A4、奧迪A6和奧迪A8的亮相更是令觀眾大飽眼福;1999年車展,通用汽車首次在中國推出凱迪拉克。而幾乎所有世界知名汽車品牌,都遵循著“先亮相上海車展,再開進中國大街小巷”的市場發(fā)展之路。
在此歷程中,自主品牌只有1999年車展上的一款概念車“麒麟”發(fā)布,然后迅速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此時的自主品牌們,仍然在靜靜積蓄自己的力量。
第三個十年(2005-2014):中國汽車集體發(fā)力
2005年,第二十屆上海車展成為自主品牌命運的轉折點。那一年,中國汽車統(tǒng)一關稅降至30%,實行“關稅+排量消費稅”政策,并取消了進口配額許可制度,賣車終于不需要批文了。
這樣一來,市場競爭陡然加劇,但也為自主品牌打開了兩條路:一條是繼續(xù)在合資體系里學習,另一條是跳進全球市場的深海里搏擊。自主品牌們選擇了后者。
那一年上海車展,長期在合資品牌陰影之下的自主品牌,勇敢地走向了臺前。奇瑞、長安、吉利、比亞迪等企業(yè),展出10多款國內自主開發(fā)設計的車型。雖然均是概念車,卻是自主品牌邁出的重大一步。
2007年的上海車展上,自主品牌勇敢綻放。雖然奇瑞A1和A3、比亞迪F3和F6,吉利汽車以及雙環(huán)小貴族、長豐獵豹這樣的產品組合,在現(xiàn)在看來實力確實有些單薄,可對于中國自主品牌而言,這次集體亮相更意味著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自此,自主品牌成為中國汽車工業(yè)的重要一極,開始活躍在上海車展之上。

兩年后的2009年上海車展上,除了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廣汽、北汽等國內六大汽車集團首次齊聚現(xiàn)場,吉利、奇瑞、長城、比亞迪、力帆、海馬、華晨等品牌也全線出擊,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車市氣勢如虹的亮麗風景,也讓人們看到自主品牌在市場端的“兇狠出擊”。
早在2003年上市的奇瑞QQ,憑借3.38萬起的售價主打一個“極致性價比”,對比桑塔納和捷達能夠“省”出一套房的首付,是原版改進型雪佛蘭樂馳的一半左右。其首年銷量就突破5萬輛,到2013年停產時,累計銷量破了百萬,甚至賣到了海外。
2007年的長城汽車終于拿到了轎車資質,開啟了新的歷程。2011年,瞄準了SUV領域的“國民神車”哈弗H6橫空出世,在之后的十年里,全球累計銷量超過350萬輛,多年蟬聯(lián)國內SUV銷量冠軍。2016年12月,哈弗H6還以單月超8萬輛的銷量創(chuàng)造了中國單車型月度銷量紀錄。
自主品牌的崛起,也讓創(chuàng)始人們揚眉吐氣。2007年,從電池賽道擴張到造車賽道的王傳福放出豪言:2015年成為國內第一,2025年做到全球第一。2010年,李書福幾乎是求爺爺告奶奶四處湊錢,籌集了18億美金,在斯德哥爾摩簽下收購沃爾沃的協(xié)議震驚了世界。
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背后,是自主品牌們誰都不愿意錯過中國汽車的大時代。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中國轎車產量從277萬輛飆升至1248萬輛,成為中國汽車工業(yè)歷史上,發(fā)展最為迅猛的時期,沒有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這十年間中國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迅速,但也只是在外資品牌看不上的低端市場攻城略地。自主品牌由于核心技術落后太遠,在中高端車型領域的競爭力格外羸弱。以至于王傳福發(fā)出了“我們必須換道超車”的感慨。而后,新能源、電動化成為了自主品牌們的新賽道。
2007年上海車展上,吉利汽車展出了新能源車型。此后每屆上海車展上,都不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身影。2009年的上海車展上,吉利又推出了一款高性能電動車,奇瑞則展出4款自主研發(fā)的純電動和混合動力車型,比亞迪也展示其電動車系列產品。
埋頭探索新賽道的自主品牌們,很快又等來了“春風”。
2011年,“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對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了明確的發(fā)展方向,希望通過十年的發(fā)力,成為世界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的風向標。2012年,《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12—2020年)》正式印發(fā),明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主要戰(zhàn)略方向是純電動汽車。
伴隨著政策落地與自主品牌革新齊頭并進,在2013年的上海車展上,不但中國車企,許多外資品牌都紛紛發(fā)布了新能源車型。中國汽車的又一個行業(yè)風口即將到來。
第四個十年(2015-2024):新能源
2015年上海車展出現(xiàn)了一個歷史性的變化:首次設立新能源專區(qū)。同時,首次參展的特斯拉電動車成為全場焦點,展臺被擠得水泄不通。
新能源汽車在上海車展上受到的高度關注,也堅定了自主品牌發(fā)展新能源的決心。2015年,李書福提出了新能源汽車發(fā)展戰(zhàn)略——“藍色吉利行動”,并定了個小目標:“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整體銷量超90%。”

比亞迪在2015年雖然沒有如愿做到全國第一,但是王傳福堅持把錢投入到電動車里,先后研發(fā)了雙模的F3DM、純電的E6。而這些提前布局,成為比亞迪日后崛起的基石。
2017年上海車展,比亞迪王朝概念車集體亮相,秦100、唐100、秦EV、宋DM、宋EV300、元DM、元EV等全系全平臺車型向外界展示了比亞迪打造“新能源汽車王朝”的信心。到2022年,比亞迪宣布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車的整車生產,成為全球首個公開宣布全面停產燃油車的車企。
比起傳統(tǒng)廠商們的翻身入局,新勢力們的“半路出家”顯得更為輕松。
2014年11月,易車網的創(chuàng)始人李斌籌集了3億美金之后,創(chuàng)辦了蔚來汽車。李斌獨樹一幟,上來瞄準的就是純電換電賽道。有趣的是,參與出資的,有之后同樣開始造車的雷軍;2015年,汽車之家的創(chuàng)始人李想創(chuàng)辦理想公司,專注電動汽車領域;2017年,何小鵬從阿里離職,放棄價值數(shù)億的股票期權,創(chuàng)立小鵬汽車。
彼時,在一部分網絡論調中,缺乏“造車底蘊”的新勢力入局新能源被看作是“外行湊熱鬧”或是被安上了“騙補貼”的陰謀論。但新能源全面崛起的行業(yè)現(xiàn)象,的確為日后中國汽車產業(yè)在電動化賽道的提速超車奠定了基礎。

2019年上海車展上,有130多個新能源車型參與展出。而整個年度,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連續(xù)第二年超過百萬。2023年上海車展期間,展示車輛達到1413臺,全球首發(fā)車及概念車型超150臺,中國車企新能源車型占到半數(shù)以上。
除了在新能源市場嶄露頭角,來自中國的自主品牌們也擺脫了低質低價的刻板印象,一舉向中高端領域競爭,吃掉了許多外資品牌的蛋糕。
回首2019年,現(xiàn)代汽車銷量曾攀上70萬輛的高峰,2024年卻暴跌至不足16萬輛,韓國汽車在華份額已跌至1%。
2024年,本田在華銷量下滑30.9%,跌至2014年以來低位;日產銷量下滑12.2%,跌至2008年以來低位,豐田下滑6.9%;此外,德系、美系品牌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新能源賽道,中國汽車硬生生實現(xiàn)了彎道超車,并開啟了全球擴張。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并在2024年蟬聯(lián)。在新舊市場話語權的交接和轉移中,中國自主品牌正在走向更大的舞臺。

網絡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全球車企銷售榜TOP10中,有8家車企銷量下滑,只有來自中國的比亞迪和吉利2家車企銷量上升。即使把目光擴大至全球銷量前二十強的榜單,保持銷量增長的車企也只有6家,其中仍有4家是中國企業(yè),足見中國車企的增長勢頭。
有媒體報道,今年上海車展上,有外國工程師蹲在國產車底盤下研究半天。更早之前,外國車企“皮尺部”驚現(xiàn)車展現(xiàn)場,人肉測量國產車外觀數(shù)據(jù)。這與1985年,中國工程師用游標卡尺仔細丈量桑塔納零部件的場景形成反轉。
40年彈指一揮間,恍如隔世。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而透過上海車展看到的世界汽車江湖,已然掀起一片一片新的潮流。
*本文為驚蟄研究所X澎湃號·湃客財經聯(lián)合出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