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走路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

也是健康的一面鏡子

如果走路后容易疲勞

或者連走幾百米都費勁

可能是血管“堵”了的信號

一起來看看吧~

走路時出現(xiàn)這4種異常

血管可能“堵”了

走路時,如果出現(xiàn)走路后容易疲勞或者走幾百米都費勁等癥狀,一定要引起重視,可能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發(fā)出的警告。

當血液中的脂肪堆積,一些壞膽固醇就會“跑”到血管壁里面,時間一長,就會形成慢性炎癥反應,最終導致血管壁斑塊形成。當斑塊越堆越多,就會造成血管管腔狹窄,也就是血管被“堵”住了,血流也隨之變得緩慢,形成腿梗?,F(xiàn)階段,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15%的人群被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困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

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輕微癥狀期

雙腿偶爾出現(xiàn)麻木、發(fā)涼的癥狀,有的人也會出現(xiàn)走路或活動后容易疲勞的癥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階段:間歇性跛行期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重要階段,隨著病情進展,血管里的斑塊越來越多,血管狹窄加重,就進入間歇性跛行期。

表現(xiàn)為行走幾百米后,就感到腿酸、疼,無法繼續(xù)行走,但休息幾分鐘后,又可以繼續(xù)行走。發(fā)展到最后,可能甚至一次連幾十米都走不了。

?第三階段:靜息痛期?

即使不行走、運動,腿也會出現(xiàn)疼痛。尤其是晚上,躺在床上時,隨著腿部抬高,疼痛也會加重,甚至腿疼得睡不著。

第四階段:潰瘍和壞疽期

腿疼到連路都走不了,皮膚、肌肉也開始潰爛。最先出現(xiàn)的往往是指尖發(fā)黑,最后發(fā)展到難以治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人群需要關注血管健康

年齡>45歲男性,年齡>55歲絕經后女性。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具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

長期吸煙、情緒抑郁、壓力大、過度飲酒等人群。

缺乏運動的人群,特別是久坐人群。

長期熬夜的人群。

平時可以經常摸一摸自己的下肢,如果有腿發(fā)涼、動脈搏動減弱的情況,就要小心下肢動脈粥樣硬化。

檢查血管是否病變時,除了常規(guī)視、觸、叩、聽等基本物理檢查以外,常用方法如下:

血管彩色多普勒檢查

可以對血管有無狹窄、有無斑塊,管腔的大小、血液、流速等進行檢查,是常用方法之一。

血管增強CT或造影檢查

不同部位的血管都可以進行檢查,準確率高。

改掉6個不良習慣

打通血管的“高速通路”

久坐

久坐、蹺二郎腿、久站,都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長時間保持同一種姿勢,下肢血液流動就會變得緩慢,容易形成淤積,增加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風險,也會增加肥胖幾率,從而促進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假期一到,很多人容易久坐不動,比如打牌、玩電腦游戲、坐長途車、坐飛機等,有研究顯示,4小時久坐不動,血栓風險就會增加。

建議:

1.每隔40分鐘,就應站起來活動幾分鐘并適當增加飲水量。

2.日常生活中,要合理進行運動,一般以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為宜,每次約30~50分鐘,每周3~5次。比如快走、慢跑、八段錦、太極拳等。

飲食不合理

攝入過多鹽和油,會導致血液黏稠,斑塊更易形成。

建議:

每人每天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油攝入量不超過25克,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25克。

推薦多吃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魚、全谷物、富含鉀和其他礦物質的食物,多飲水促進血液循環(huán)。

控制不好“三高”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人群,往往更容易發(fā)生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狹窄。

建議:

將自己的指標保持在正常范圍內,這樣才有可能避免一些更嚴重的后果。

吸煙飲酒

煙酒是血管的“敵人”,研究發(fā)現(xiàn),吸煙酗酒,會使血液黏稠度比正常時升高8倍以上。

建議:

生活中要盡量做到不吸煙、不喝酒,遠離二手煙。

長期熬夜

熬夜等不規(guī)律作息是血管“大敵”,可能會造成血管收縮異常,血壓升高。

建議:

睡眠時間不要晚于23:00,睡眠時長保持在7~8小時。

常被壞情緒“控制”

不良情緒可激活神經內分泌和血小板活性,引起內皮損傷,引起血管痙攣,增加血栓風險。

建議:

保持心情愉悅,遇事淡然處之,也是對心腦血管的一種保護。

血管健康小貼士

1.走路時,如果出現(xiàn)走路后容易疲勞或者走幾百米都費勁等癥狀,一定要引起重視,可能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發(fā)出的警告。

2.平時可以經常摸一摸自己的下肢,如果有腿發(fā)涼、動脈搏動減弱的情況,就要小心下肢動脈粥樣硬化。

3.改掉6個不良習慣,打通血管的“高速通路”:

久坐、飲食不合理、控制不好“三高”、吸煙飲酒、長期熬夜、常被壞情緒“控制”。

來源: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