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小區(qū)里的媽媽們聚在一起聊天,總有人邊嘆氣邊說:“我每天從早忙到晚,洗衣做飯、輔導作業(yè)、接送上下學,可孩子怎么就一點都不懂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生活中,有這樣三種“勤快媽”,她們用盡全力為孩子付出,累得腰酸背痛,孩子卻沒能如預期般優(yōu)秀。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1、包辦型“勤快媽”:替孩子包辦一切,實則剝奪成長機會

曉燕是典型的包辦型媽媽。孩子上小學了,她還每天幫孩子穿衣服、整理書包;孩子寫作業(yè),她在一旁盯著,遇到難題直接講解;甚至孩子和同學鬧矛盾,她都要出面解決。

有一次,孩子班級組織春游,曉燕擔心孩子照顧不好自己,硬是向老師申請當志愿者全程陪同。

時間長了,孩子變得依賴性極強,不僅生活自理能力差,學習上也缺乏主動性,遇到問題就喊“媽媽幫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度包辦會阻礙孩子獨立性的發(fā)展。就像被圈養(yǎng)在溫室里的花朵,看似免受風雨侵襲,卻失去了在自然中扎根生長的能力。

包辦型媽媽們出于對孩子的愛,事事親力親為,卻忘了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

孩子需要在穿衣系鞋帶中學會生活技能,在獨立完成作業(yè)中培養(yǎng)思考能力,在解決矛盾中掌握社交方法。

當媽媽們剝奪了這些機會,孩子就像被剪斷翅膀的小鳥,難以在未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2、焦慮型“勤快媽”:把焦慮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失去自信

王姐每天都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孩子考試前,她比孩子還焦慮,四處搜集復習資料,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孩子參加比賽,她在臺下比選手還著急,不停地叮囑“別緊張”;就連孩子和同學正常交往,她都擔心孩子被欺負。

有一次孩子演講比賽忘詞,王姐當場就紅了眼眶,回家后還不停地數(shù)落孩子準備不充分。

慢慢地,孩子變得膽小怯懦,做事總是畏首畏尾,對自己充滿懷疑。

情緒是會傳染的,焦慮型媽媽的緊張情緒,就像烏云一樣籠罩著孩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孩子在這種氛圍下,感受不到信任和鼓勵,只看到媽媽的擔憂和不滿。

就像電影《起跑線》中的媽媽米塔,為了讓孩子進入名校,陷入極度焦慮,她的焦慮讓孩子承受巨大壓力,失去了童年的快樂和自信。

當媽媽被焦慮支配,不斷向孩子傳遞負面情緒時,孩子很難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認知,更難以勇敢地去探索和嘗試。

3、控制型“勤快媽”:過度掌控孩子生活,扼殺孩子創(chuàng)造力

李梅對孩子的生活事無巨細地管控。孩子穿什么衣服、交什么朋友、看什么書,都要經(jīng)過她的同意;孩子的興趣愛好,也必須按照她的規(guī)劃發(fā)展。

有一次,孩子想學街舞,李梅覺得“不務正業(yè)”,硬是讓孩子改學鋼琴。在李梅的“精心” 安排下,孩子成績不錯,但性格卻十分壓抑,毫無主見。

有次班級討論活動,孩子面對同學的提問,只會沉默不語,因為他早已習慣了聽從媽媽的安排,失去了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造力。

控制型媽媽用“為你好” 的名義,將孩子的生活納入自己的規(guī)劃,卻不知這種過度掌控,就像給孩子戴上了沉重的枷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孩子的思想和行為被束縛,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就會被扼殺,未來的發(fā)展也會受到極大限制。

這三種“勤快媽”,雖然都在盡心盡力地為孩子付出,卻因為錯誤的方式,讓孩子難以成為優(yōu)秀的人。

媽媽們的“勤快”,不應是事事包辦、傳遞焦慮、過度控制,而應該是學會放手,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保持平和,給孩子傳遞積極的情緒;尊重選擇,讓孩子發(fā)揮自身的潛力。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中成長,成為獨立、自信、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而媽媽們也能在育兒過程中收獲真正的幸福與滿足。

(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jīng)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