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學都在努力招生,而且有擴大規(guī)模的趨勢,招收的大學生多了,就應該為國家培養(yǎng)很多人才,但為什么培養(yǎng)不出太多的人才?

大學并不僅僅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而且是搞科研工作的地方。很多大學有著頂尖的實驗室,可以研究很多領域的科學技術,卻往往培養(yǎng)不出太多的人才。大學似乎是通識教育的地方,就是讓很多大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yè)知識,而不是讓他們學會太多的專業(yè)技能,更不會讓他們成為科研方面的人才。雖然成績好壞有一定的比例,就像中學生一樣,一個自然班內,成績好的只有五六個,而大部分同學成績都是中等和差等。那么這五六個學生以后就有可能考上大學,成為大學里面的所謂人才,而中等和差等的學生也有可能考上大學,但并不是搞科研的人才,很有可能只是拿了大學文憑,卻沒有什么實際應用的領域。很多大學生畢業(yè)就是失業(yè),找不到工作,只能到底層去打工,并不是社會上的企業(yè)或公司看低了他們,而是他們真的不行,沒有科研能力,也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只是讀完了大學,通過了一些考試,獲得了大學畢業(yè)證而已。大學為何發(fā)展成現在這個樣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大學還是人們心目中的象牙塔。只要有學生考上了大學,全家人就都很高興,會認為他以后能夠找到工作,甚至擁有鐵飯碗,衣食無憂。有的大學生還能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會一躍成為城里人,而寒門出學子的神話經常上演,并不稀奇。到了現在,似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上世紀90年代末期,大學開始擴招,一直到現在,經歷了幾輪擴招以后,大學幾乎遍地都是,很多大城市都有大學,不管是正規(guī)的大學還是私立大學,亦或是野雞大學,都堂而皇之地存在,吸引高考生報考。高考生填報志愿的時候會無處下筆,因為他們不知道大學的情況,也不知道大學招生的情況,就會出現嚴重的信息差。而很多野雞大學正是應用這種信息差迷惑考生。有關部門并沒有調整這種信息差,而是故意讓野雞大學混淆視聽,讓私立大學擴大宣傳,只是收了錢而已,當然不會規(guī)范了。按理說,按照分數來錄取,從高到低排序,沒必要非得搞雙向選擇,沒必要非得搞填報志愿,不然就有著愚弄考生的嫌疑,因為考生并不知道大學排名情況,也不知道哪些大學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更不知道哪些大學是公辦的,哪些是私立的或野雞大學。即便如此,歷屆的高考生也會在老師的指導下填報志愿,或者有別人的指導,而別人卻是培訓機構的。也就是說,高考生填報志愿直接催生了一個行業(yè),就是專門幫人填報志愿的行業(yè),簡直就是笑話。

大學運作成這個樣子,主要和資本有關系。資本進入大學以后,搞產業(yè)化運作,要把大學打造成產業(yè),把學生培養(yǎng)成“標準件”,最終要讓大學生畢業(yè),讓他們拿到畢業(yè)證,雖然也設立了英語的四六級考試,但這種考試仍然是以收錢為主,過關不過關要靠老師改卷判斷。很多大學生畢業(yè)以后英語過了六級,卻分明找不到工作。他們不是人才,只是大學畢業(yè)生,或者說大學畢業(yè)生不等于人才。有的大學畢業(yè)生論文造假,抄襲很多論文,拼湊成一篇,居然也能夠順利畢業(yè)。甚至有的大學導師都涉嫌論文造假,多少年以后被查出來,會受到追究。可見大學學術系統(tǒng)的問題有多么嚴重。大學再也不是理想中的象牙塔,而是掏錢就能上的地方,很多私立大學和野雞大學并不要太高的分數,只要考上,有錢就可以進去上大學。還有的私營企業(yè)辦了自己的大學,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似乎比公辦大學還要好,起碼銳意進取,專注于培養(yǎng)人才,而不是培養(yǎng)所謂的“標準件”。資本進入大學,就是要讓大學成為賺錢的地方,把大學當成了賺錢的平臺,而不是培養(yǎng)人才的平臺。大學教育在資本的運作下完全變了味道,已經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能力可言,而所謂的導師帶領學生創(chuàng)新,也只是導師提了創(chuàng)新的方向和課題,讓學生來做具體工作,讓學生來寫論文,最終寫上導師的名字。導師成了第一作者,真正參與實驗的學生成為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而在學術體系內,只有第一作者有發(fā)言權,而恰恰第一作者沒有參與任何實驗,就像工程的層層分包一樣,有資質的企業(yè)承包了工程項目,讓有資質的工程師設計,讓有資質的工人來工作,而實際上卻完全不是這么回事,要實現層層分包,最終讓沒有資質的農民工來建設工程,無論是建設樓房還是修橋筑路,都有這方面的現象。
大學一旦成了賺錢的地方,就培養(yǎng)不出人才來,即便有很多導師設立了課題,也獲取了國家基金補助,帶領一幫研究生或博士生搞科研,也并不一定能搞出什么樣的科學成果,卻只是賺了錢為止。很多科研成果被驗證是無效的,只是浪費了納稅人的錢,卻沒有什么實際應用效果。還有一些科研成果,研究到一半就沒人研究了,當然也就荒廢了。即便研究出了的科研成果,也有很多是拿來的,把外國的一些科研成果拿到內地來發(fā)布,就算自己的科研成果,卻面臨著專利訴訟,甚至有的教授竊取外國的科研成果,被外國機關逮捕,算是學術丑聞。并不是大學生創(chuàng)新乏力,而是大學沒有提供給他們創(chuàng)新的土壤,沒有培養(yǎng)他們成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而所謂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很多都剽竊他人的科研成果,連同論文都造假,就更別提具體的研究了。大學教授官僚化,很多都用官場上的規(guī)律來運作,甚至有的大學導師長期霸占女研究生或女博士生,后來被人舉報,人們才知道怎么回事。說白了,還是大學導師的權力太大,實現了學術上的壟斷,最終會出現很多丑聞,卻沒有培養(yǎng)多少人才。大學評價教授是以科研成果來評價的,還要講人脈關系。卻對于教學沒有太高的要求,以至于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除了國內幾所重點大學能夠培養(yǎng)出不錯的人才,其他的大學大多培養(yǎng)不出真正的人才,這是體制的問題,應該來一次徹底的改革。

教育體制改革的呼聲喊了多少年,卻最終被資本完全滲透,很多大學已經成為賺錢的平臺,卻不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怎么說都是一種畸形的發(fā)展,也鬧出了笑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