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扎比當地時間5月3日18:00,當成都西村大院的建設影像在屏幕上展開——林下茶館氤氳著煙火氣,樓頂跑者在環(huán)形跑道揮灑汗水。伴隨著《搖滾成都》的旋律,現(xiàn)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向2025年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劉家琨致敬。
這場由普利茲克建筑獎與阿布扎比文化與旅游部聯(lián)合舉辦的《在大陸:社區(qū)的范式》2025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獎者講座及研討會現(xiàn)場,因這位中國建筑師的“共生哲學”掀起高潮。
2025年普利茲克獎得主劉家琨在成都生活和工作,通過自己的作品惠及人們的日常生活。在講座現(xiàn)場,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他分享著獨特的個人歷程和以共生為核心的建筑理念,展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建筑師的靈感來源
“我來自中國四川成都?!贝笃聊簧系闹袊貓D被黃色光標點亮四川盆地,劉家琨的開場白帶著濃郁的家鄉(xiāng)氣息:“四川盆地像國家地圖的肚臍,這里是中國西部最東的城市,東部最西的城市?!?/p>
在他眼中,這片誕生熊貓與火鍋的土地,以竹影婆娑的閑適、包容萬象的氣度,帶給他獨特的建筑靈感。
在這個國際舞臺上,劉家琨特別強調了四川人的自由與不羈。在他展示的影像中,有田野間用木桿打臺球的農民,挖掘機接親的新婚夫婦……這些充滿草根生命力的場景,恰是劉家琨的設計靈感源泉?!巴ㄟ^觀察市井百態(tài),觀察在地居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需求,我領悟到建筑不僅僅是一個物體,而是一個復雜的、生動的,大家生活的場所?!?/p>
在劉家琨設計的承載生活脈動的建筑中,有茶香氤氳的清晨,有孩童嬉戲的午后,有鄰里閑話的黃昏。
現(xiàn)場,他展示著自己的這些作品——鹿野苑靜臥河灘,隱于竹林,任野草蔓生于建筑肌理;二郎鎮(zhèn)天寶洞區(qū)域改造項目融于天寶山郁郁蔥蔥的懸崖景觀中;西村大院圍合出一片綠意盎然的公共庭院,竹影婆娑間升騰起火鍋香氣,市集燈火與星空下的劇場交響共鳴……
在這些建筑中,蘊含著劉家琨的理念。比如西村大院,他僅搭建起混凝土“書架”,讓商戶與居民用生活填滿每個網格。屏幕上展示著市井氣息撲面而來的實景照片:大爺在廊下散步,孩童在庭院嬉戲,大排檔的蒸汽模糊了混凝土的棱角,竹下火鍋、屋頂市集、露天劇場在此自由生長,詮釋著劉家琨對成都市民生活的理解。
“建筑師要成為社會學者,設計的不是物體,而是生命生長的場所?!眲⒓溢f,“作為建筑師,我們應當克制自我表達的沖動,將目光投向那些真正生活在建筑中的人們。當你的設計從使用者身邊自然生長,建筑才會真正與人產生更深層次的關系。”
普獎得主們的思想共振
這場演講也引發(fā)了歷屆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的共鳴?,F(xiàn)場,2024年得主山本理顯、2023年得主戴衛(wèi)·奇普菲爾德爵士與劉家琨展開深度對話。
山本理顯評價說:“劉家琨扎根于一座極具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同時也是一位心系社區(qū)日常生活的建筑師。他的建筑將當地傳統(tǒng)與世界連成一體,締造聯(lián)結的同時又營造和諧的氛圍,其作品不僅有強烈的存在感,也具備現(xiàn)實意義?!?/p>
山本理顯對西村大院表現(xiàn)出特別的關注,在討論中多次提及這一項目。“西村大院令人稱道的是,它在市區(qū)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了公共空間與私人領域的有機融合。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在建筑實踐中,開發(fā)商、投資方往往被視為主要服務對象,而真正的使用者——社區(qū)居民卻常常被邊緣化?!?/p>
“那么,社區(qū)的本質究竟是什么?社區(qū)的意義是什么?社區(qū)的主體在哪里?”山本理顯拋出一連串發(fā)人深省的問題,“建筑師的工作,就是要找到社區(qū)的真正主人。劉家琨先生就找到了建筑的真正客戶,西村大院的設計始終圍繞著真實的居民需求展開,讓人們在巨型城市的鋼筋森林中重新找回社區(qū)的溫暖與歸屬感?!?/p>
戴衛(wèi)·奇普菲爾德也對西村大院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個項目展現(xiàn)了極具前瞻性的設計理念,它詮釋了建筑與社區(qū)的共生關系。”戴衛(wèi)·奇普菲爾德說,從劉家琨的作品中,他看到了一種共生的平衡,“既保持著設計的詩意與簡約,又始終堅持建筑的公共屬性和實用價值。這正是對優(yōu)秀建筑師的期待,建筑不僅僅是建造出來,還要發(fā)揮作用,發(fā)揮功能。”
“劉先生的作品提醒我們,建筑從來不是建筑師個人的藝術展品,而是屬于整個社會的共同福祉。建筑師的創(chuàng)作不能脫離社區(qū)、脫離社會,在追求美學的同時,更要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贝餍l(wèi)·奇普菲爾德說。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編輯 成序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