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爺蹲在村口老槐樹下,盯著孫子的紅T恤直皺眉:“立夏穿紅,當心火攻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孫子舉著手機笑他老迷信,可手機里的養(yǎng)生文章,竟和爺爺?shù)脑捵擦塑嚒?025年5月5日立夏,太陽剛爬上黃經(jīng)45度,田間地頭的莊稼正瘋長,老輩人的講究也跟著冒出來了。

“1不穿”說的是不穿紅,老輩人說夏季屬火,紅衣裳是“火上澆油”,容易讓人心里煩躁睡不好。村東頭的李嬸特意給孫女換了淺綠棉麻衫:“淺色不吸熱,透氣又涼快,老規(guī)矩和科學,其實一個理兒?!笨赡贻p人不理解:現(xiàn)在誰還信五行那套?

直到穿紅T恤在太陽下走了半天,后背悶出一身痱子,才想起李嬸的話?!?不動”更讓人心生疑惑,刮痧、按摩、拔罐這些常見養(yǎng)生法,為啥立夏就不能做?

村醫(yī)老王搬出中醫(yī)書:“夏天陽氣在外,過度折騰會傷元氣,就像地里的莊稼正拔節(jié),你總去搖晃它,能長好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去年夏天就有個老漢貪涼拔罐,結果背上爛了一片,最后還是用土方子才養(yǎng)好,這事兒在村里傳了好久?!?不吃”都是嘴邊的事兒,未熟的瓜果、隔夜涼菜、油膩肉菜、冰飲冷食,每一樣都暗藏風險。村西頭的趙叔就吃了虧,貪嘴吃了沒熟的青桃,上吐下瀉折騰半夜,最后掛了急診才消停。

老輩人常說“病從口入”,立夏后氣溫高雨水多,細菌繁殖快,腸胃本就脆弱,哪經(jīng)得起這些折騰?有人覺得這些講究太麻煩,可你看那地里的莊稼,立夏前后澆水施肥都有講究,人的身子骨,不也得順著天時調(diào)養(yǎng)?城里的表姐每年立夏都給爸媽寄棉麻衣服,還特意交代別吃涼菜,她說這不是迷信,是老輩人觀察自然的智慧。

中藥房里,藿香、佩蘭這些解暑藥材最近賣得火,年輕人搶著下單,說這是“中式養(yǎng)生”的浪漫。

農(nóng)村的王大哥用智能灌溉澆地,卻仍記著“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的諺語,他說老經(jīng)驗和新技術,都是為了莊稼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北習俗也不一樣,江南人立夏嘗新吃櫻桃青梅,閩南人吃蝦面圖個吉利,北方人秤人看身體,各有各的講究。有人說現(xiàn)在日子好了,這些老規(guī)矩該丟了,可每次看到老人認真給孩子系立夏繩,就覺得有些東西丟不得。

就像張大爺,嘴上念叨著不穿紅,轉身又給孫子買了頂淺色遮陽帽,老講究里藏著的,是對兒孫的牽掛。我個人覺得,老習俗不是死板的禁忌,是老輩人在歲月里琢磨出的生存智慧,順應天時,其實是和自然交朋友。

如今氣候變化大,極端天氣多,再看這些“不穿不動不吃”,倒像是提前給身體打的“預防針”。你說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了,可為啥每年立夏,家里老人還是要絮叨這些?

大概是他們知道,順應季節(jié)的人,身子骨更結實。就像田里的莊稼,春天播種夏天生長,人也一樣,順著節(jié)氣過日子,才是真正的養(yǎng)生。老規(guī)矩不是枷鎖,是老輩人藏在節(jié)氣里的牽掛,不管時代怎么變,這份對自然的敬畏,永遠不過時。

至于那些講究有沒有道理,不妨試試看——穿淺色衣裳確實涼快,少吃冰飲腸胃舒服,這難道不是實實在在的好處?立夏來了,不妨慢下腳步,聽聽老輩人的念叨,嘗嘗應季的飯菜,讓身子和節(jié)氣一起,穩(wěn)穩(wěn)當當走進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