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頭王老漢蹲在石碾子旁,手搭涼棚盯著天,眉頭擰成了繩。今兒個立夏,可日歷上明明白白標著“閏六月”,他吧嗒著旱煙直嘆氣:“老話都說最怕這時候。

”咱都知道,農(nóng)歷閏月是為了湊陽歷陰歷的日子,可閏六月實打?qū)嵣僖?,十九年才撞上一回?/p>
上回閏六月還是2017年,下一次得等到2044年,老輩人管這叫“虛月”,說“無中氣,地氣亂”。立夏可是夏天頭一個節(jié)氣,萬物到這時候都“假大”了,正是瘋長的時候,偏偏碰上個閏六月。

古人翻著《淮南子》犯嘀咕,“閏夏相逢,災殃必生”,這話雖說帶點老講究,可也藏著對天時的敬畏。農(nóng)諺里的怕,頭一樁就是高溫曬破頭——“閏六立夏曬裂瓦,秋收糧倉剩把渣”。
你想啊,立夏前后,小麥正灌漿,玉米苗剛破土,地里的莊稼哪個不需要點水潤潤?要是日頭毒得能把瓦曬裂,地皮都烤得冒白煙,小苗兒蔫巴巴的,秋里拿啥往囤里裝?第二怕更揪心,“閏六立夏雷轟轟,秋收谷穗喂害蟲”,怕的是干打雷不下雨。

天上轟隆隆響雷,云堆得老高,可就是不落一滴雨,這叫“空雷”,莊稼地里干得裂口子。沒雨水滋潤,莊稼長得弱不禁風,害蟲瞅見這不正好?到了秋天,谷穗怕是都填了蟲肚子。
王老漢又吧嗒一口煙,說起他小時候見過的旱年,田里收成減半,大人小孩都得省著吃。

現(xiàn)在雖說有了天氣預報,可老輩人傳下來的農(nóng)諺,就像一面鏡子,照著過去種地的難。你說說,這老天要是一直這么烤,地里的苗還能挺住不?萬一雷聲響過沒雨下,害蟲咋治?
再說了,立夏三候里,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哪一樣離得開合適的氣候?氣候亂了套,這些老講究的物候也跟著亂,莊稼人心里能不慌?

就像“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老話早早就說了,水是莊稼的命根子??砷c六月把夏天拉長了,熱天多了,地里的水汽散得快,旱情說不定就跟著來。有人說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能澆水能打藥,可老輩人琢磨了千百年的經(jīng)驗,總有些道理在里頭。
我個人覺得,農(nóng)諺不是死規(guī)矩,卻藏著對天時地利的尊重,咱種地的,不能不把它當回事。

你看那“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到啥時候,莊稼的習性都沒變,該澆水就得澆。
但閏六月立夏的特殊,就像給人提個醒,今年的天兒可能不一般,得多留個心眼。去年鄰村就遇著旱天,玉米葉子卷成筒,雖說澆了水,收成還是打了折扣。
誰能保證今年閏六月,不會碰上更厲害的高溫?或者光打雷不下雨的怪天氣?這些擔憂,不是迷信,是莊稼人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攢下的小心謹慎。
老輩人怕的,其實是老天爺變臉,怕辛苦一年到頭來落個空,這心思,種地的都懂。如今咱有了更多辦法應對天災,可對自然的敬畏不能少,該準備的防范措施得提前做。“春爭日,夏爭時”,眼下立夏過了,該播種的趕緊播,該澆水的別拖延。
至于閏六月立夏的那些老話,信也罷,疑也罷,多盯著點天氣,多操心點地里的活計,總沒錯。說到底,種地靠天,也靠人,把該做的都做周全了,心里才更有底。老輩人的話,咱不能全信,但也不能不往心里去啊,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