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產強直性脊柱炎(AS)治療藥物接連迎來突破:
1月,智翔金泰的賽立奇單抗注射液獲批新適應癥,成為國內首個獲批AS適應癥的國產IL-17A抑制劑;3月,恒瑞醫(yī)藥的JAK1抑制劑艾瑪昔替尼片獲批上市,首個適應癥就是強直性脊柱炎;緊接著4月,恒瑞醫(yī)藥的另一款產品——夫那奇珠單抗注射液成為第二款獲批AS的國產IL-17A抑制劑。
以恒瑞醫(yī)藥為代表的國產創(chuàng)新藥強勢突圍,不僅打破了同類進口藥物的長期壟斷局面,為中國AS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更標志著國產創(chuàng)新藥從“跟隨者”向“破局者”的角色轉變,為百億AS藥物治療市場注入全新活力。
百億藥物治療市場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由于自身免疫紊亂造成身體各關節(jié)慢性炎癥的疾病,主要會損傷骶髂關節(jié)和脊柱,進而引發(fā)其他部位的僵硬疼痛。如果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關節(jié)融合和脊柱僵化,波及眼睛、心肺和腸胃等身體器官。
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方式分為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早期AS的主要治療方式。得益于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AS藥物市場規(guī)??傮w穩(wěn)定增長,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2年,市場規(guī)模由70.64億元增至116.5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2%。

2014-2022年中國強直性脊柱炎治療藥物市場規(guī)模及產值,圖片來源:智研咨詢
然而,由于強直性脊柱炎復雜的病理機制,使得AS的治療難以通過單一手段奏效,在生物藥問世前,AS的治療長期停留在“緩解癥狀”階段,主要依賴三類藥物: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作為一線用藥,它們通過抑制環(huán)氧酶(COX)活性,減少前列腺素合成,從而快速緩解疼痛和晨僵。代表藥物包括雙氯芬酸、塞來昔布等,約70%患者早期癥狀可得到控制。但這類藥物僅能緩解癥狀,無法阻止骨破壞和疾病進展,長期使用還可能導致消化道出血、心血管事件等副作用。
柳氮磺胺吡啶(DMARD)是傳統(tǒng)的抗風濕藥物,因其可以在腸道內分解成5-氨基水楊酸而起到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在臨床應用廣泛,尤其是臨床上可見外周滑膜炎癥狀患者,一般都選擇柳氮磺胺吡啶進行用藥。但該藥作用緩慢,療效不盡如人意。
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在急性炎癥期可快速緩解癥狀,但其全身性副作用(如骨質疏松、代謝紊亂)限制了長期應用,指南明確建議避免系統(tǒng)性使用,僅在局部關節(jié)注射時短期應用。
整體而言,傳統(tǒng)治療藥物價格便宜,構成早期治療的“基石”,但在疾病控制深度和長期預后上存在明顯短板,這也為創(chuàng)新藥物的研發(fā)與市場拓展留下了廣闊空間。
靶向藥物重塑治療范式
近年來,強直性脊柱炎治療領域迎來革命性突破,以生物制劑和靶向小分子藥物為代表的靶向創(chuàng)新療法,逐步取代傳統(tǒng)藥物的“治標”模式。這一變革不僅顯著提升了患者生活質量,更推動了百億級市場格局的重構。
TNF-α抑制劑作為第一代生物制劑,通過中和TNF-α活性,快速緩解疼痛并抑制骨侵蝕,臨床緩解率達60%-70%。艾伯維的阿達木單抗(修美樂)作為該領域標桿,自2002年獲批上市至今,全球累計銷售額超過2000億美元,曾經11年蟬聯“藥王”,即使在生物類似藥大量出現的2024年,依舊實現了89.9億美元的銷售額。
IL-17A作為介導AS骨破壞的關鍵細胞因子,成為新一代靶向治療的重要突破口。多項臨床研究顯示,IL-17抑制劑能有效減少患者椎體邊緣的炎癥損傷和脂肪沉積,抑制新生骨贅的形成并延緩影像學進展。與TNF-α相比,IL-17A高度參與AS炎癥的發(fā)生發(fā)展,抑制IL-17A可為患者提供更直接、更廣泛的治療獲益。司庫奇尤單抗是全球第一個上市的IL-17A抑制劑,2020年在中國獲批AS適應癥,2024年全球銷售額達到61.41億美元,同比增長25%。
與此同時,以JAK抑制劑為代表的小分子藥物以口服給藥為核心優(yōu)勢,成為生物制劑之外的重要補充。研究顯示,JAK抑制劑能直接阻斷與脊柱關節(jié)炎發(fā)病相關的多種細胞因子通路信號,在AS治療領域極具前景。輝瑞的托法替布和艾伯維的烏帕替尼已在中國獲批AS適應癥,其中烏帕替尼2024年全球銷售額達59.71億美元,同比增長50.4%。
除已獲批療法外,AS治療領域的創(chuàng)新探索持續(xù)活躍。IL-23抑制劑、PDE4抑制劑等新機制藥物已進入臨床研究階段,雙特異性抗體、干細胞移植、基因編輯技術等前沿方向也為攻克難治性AS提供新路徑。這些療法與生物制劑、小分子靶向藥共同構建起多元化治療體系,而國產創(chuàng)新藥的加速上市為百億市場重構注入新動能。
國產創(chuàng)新藥崛起
中國強直性脊柱炎藥物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國產化變革。過去十年,以生物類似藥為切入點,國內藥企逐步打破進口壟斷,而2025年國產創(chuàng)新藥的密集獲批,標志著這一領域正式邁入“自主創(chuàng)新”時代。
自2019年11月百奧泰的格樂立獲批上市以來,國內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已增至7款,且均覆蓋AS適應癥。國產生物類似藥的上市,顯著拉低了AS治療門檻:原研藥修美樂經醫(yī)保報銷后,首年及維持治療費用仍在3萬元以上,而國產阿達木單抗如格樂立、漢達遠、蘇立信等,通過援助計劃等方式首年費用和每年維持費用僅需1.5萬元左右。隨著司庫奇尤單抗、烏帕替尼等重磅品種的生物類似藥/仿制藥進入臨床III期,疊加生物類似藥集采政策推進,國產藥企正以驚人速度加速滲透AS藥物市場。
真正改寫市場格局的是國產創(chuàng)新藥的技術突破。智翔金泰的賽立奇單抗通過雙載體噬菌體平臺技術穩(wěn)定藥物分子,延長療效持續(xù)時間并降低給藥頻率,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治療方案。恒瑞醫(yī)藥的夫那奇珠單抗采用人源化抗體結構,與已獲批的司庫奇尤單抗和依奇珠單抗相比,具有更高的IL-17A親和力,能更高效阻斷IL-17A/IL-17R信號通路,強化骨破壞抑制效果。其JAK1抑制劑艾瑪昔替尼則通過引入特色藥效團結構組合,更加精準作用于JAK1,對JAK2及JAK3的抑制作用明顯更低,顯著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等造血系統(tǒng)不良反應,為長期用藥安全性提供保障。
在研管線中的“下一代療法”則展現出中國藥企的前瞻性布局。麗珠醫(yī)藥和鑫康合生物合作研發(fā)XKH004是國產進展最快的IL-17A/F雙抗,同時阻斷兩種促炎因子,III期臨床結果顯示出同類最佳的治療潛力;諾誠健華的TYK2抑制劑ICP-332可以減少抑制其他JAK家族成員所帶來的副作用,有望成為替代JAK1抑制劑的口服小分子藥物。
從生物類似藥打破價格壁壘,到創(chuàng)新藥實現靶點突破,中國藥企正以“中國速度”重塑強直性脊柱炎治療生態(tài)。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30年中國自免藥物市場規(guī)模將達247億美元,其中國產創(chuàng)新藥份額將突破50%,AS領域或將徹底扭轉“進口藥主導”的歷史格局。
結語
長期來看,包括強直性脊柱炎在內的自身免疫疾病領域治療藥物市場空間廣闊,國內藥企在創(chuàng)新研發(fā)的道路上高歌猛進,隨著更多創(chuàng)新成果落地,不僅將重塑AS藥物市場格局,為患者帶來福音,還將在全球醫(yī)藥市場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推動中國創(chuàng)新藥邁向新高度。
參考資料
1.《干細胞能為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帶來曙光嗎?》,細胞工坊,2022年10月14日
2.《聚焦AS的致病機制,解析IL-17A抑制劑為何能在AS治療中取得突破》,醫(yī)學界風濕免疫頻道,2025年3月13日
聲明:本內容僅用作醫(yī)藥行業(yè)信息傳播,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藥智網立場。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