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國在芯片研發(fā)上的動作越來越大,不管是政府砸錢還是企業(yè)加碼,都讓人感覺一股“憋著勁兒”的勢頭。
不過,美國那邊有些專家跳出來潑冷水,說中國要是繼續(xù)這么“執(zhí)迷不悟”地搞芯片,最后可能會把自己搞進經(jīng)濟危機。

在華盛頓的一場重要研討會上,美國專家約翰·史密斯拋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論斷: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持續(xù)投入將導致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
他強調(diào),中國與美國、臺灣和韓國的技術差距短期內(nèi)無法彌補,繼續(xù)投入巨資進行芯片研發(fā)將是一場危險的"豪賭"。
面對這樣的警告,中國的反應卻出人意料——不退縮,反而加速推進。

但前提卻不得不說,史密斯教授確實抓住了幾個關鍵痛點。
芯片這玩意兒真不是一般的難搞。
就拿最頂尖的工藝來說,臺積電已經(jīng)在玩3納米了,而我們的中芯國際還在14納米的水平上。
這差距,說實話,看著都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想要在短期內(nèi)追趕上這個差距,難度可想而知。
建芯片廠可不是開玩笑的事兒。

動輒就要砸進去幾十億美元,這可不是小數(shù)目。
更要命的是,投資了還不一定能賺回來,這種高投入高風險的游戲,確實容易讓人捏把汗。
如此一來,芯片研發(fā)的資金和人力資源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經(jīng)濟危機還可能引發(fā)原材料供應危機。

芯片制造依賴大量稀土金屬、半導體材料等,這些原材料的供應鏈極易受到?jīng)_擊。
價格波動與供應不穩(wěn)定,都會給芯片研發(fā)帶來諸多難題。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謹慎評估市場需求,避免盲目投資。

除此之外,史密斯博士的第三個問題更是戳到了痛處。
我們雖然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買家,但關鍵技術都掌握在人家手里。

中芯國際現(xiàn)在能穩(wěn)定量產(chǎn)14納米,7納米還磕磕絆絆,跟臺積電的3納米比,差了十萬八千里。國家掏了3000多億人民幣搞了個“大基金”,錢沒少花,可高端芯片咋還沒影兒呢?有調(diào)查說,全球70%的光刻機都被荷蘭的ASML壟斷,中國想買頂尖貨,美國不點頭壓根沒戲。

更要命的是,美國及其盟友步步緊逼,對中國芯片產(chǎn)業(yè)實施技術封鎖。2022年10月美國商務部禁止向中國出口10納米以下的先進制程芯片技術和設備。2023年1月,荷蘭和日本也加入了,ASML不賣高端EUV光刻機給中國了,日本的尼康也限制相關設備出口。這些舉動無疑雪上加霜,加劇了史密斯對中國芯片產(chǎn)業(yè)未來發(fā)展的擔憂。

【“脖子都快被掐斷了,不拼不行”】
不過,在中國看來,自己搞芯片不是人性,是沒辦法的選擇?,F(xiàn)在啥都講智能,從手機到汽車,芯片就是命根子。這要是抓在別人手里,隨時可能被人“斷供”。像汽車、高端制造這些支柱產(chǎn)業(yè),最怕這個。從國家安全角度看,敏感設備里用進口芯片,誰能保證沒“后門”?
巨大的外部壓力,加上國內(nèi)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產(chǎn)業(yè)升級的渴望,從上到下都憋著一股勁要突破芯片。這就像比爾·蓋茨說的,壓力越大,反彈可能越強,整個社會都覺得這事兒非干成不可。

華為的任正非就是典型,被斷供了還每年砸巨資搞研發(fā),往云計算、AI這些方向找出路,想曲線救國。
中芯國際的陳南翔,帶著隊伍從90納米一步步做到14納米量產(chǎn),背后是多少人的心血和上百億的投入。這些人和企業(yè)的苦干,就是中國芯片突圍決心的寫照。國家層面更是下了大力氣。從2014年開始搞“大基金”,幾千億砸下去扶持重點企業(yè),還給稅收優(yōu)惠等各種政策。

【“有進展但不多,離喘口氣還遠”】
要說一點成果沒有,也不公平。華為Mate60Pro手機用的那顆7納米麒麟芯片,就是中芯國際造的,這事兒在全球都引起不小震動。雖然這芯片性能功耗跟臺積電最好的比還有差距,但在那么嚴的封鎖下能搗鼓出來,本身就挺提氣,算是“爭了口氣”。
這也至少說明,就算沒拿到最牛的EUV光刻機,靠現(xiàn)有的DUV設備加上技術創(chuàng)新,比如多重曝光,也能往前拱一拱。而且,在成熟制程芯片,也就是技術沒那么頂尖、但用量巨大的芯片上,中國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市場。

汽車電子、家電里用的很多都是這類芯片,市場很大。像DeepSeek這樣的人工智能應用跑起來,說明現(xiàn)有芯片也能支撐些新玩意兒。
中國巨大的國內(nèi)市場是個重要的緩沖墊,本土芯片企業(yè)起碼有地方賣,能活下來慢慢發(fā)展。長江存儲在3DNAND閃存上也有進步,開始在國際上露頭。
中國的芯片自給率也在慢慢爬,從2022年大概15%到了2024年的20%左右。這里面既有技術上的努力,也有國內(nèi)市場和政府采購的拉動。

可問題是,這點成績背后代價不小。那個7納米芯片,更像是硬扛出來的,成本高得嚇人,良品率、效率都是大難題。中芯國際一年的營收,跟臺積電比,零頭都不到。
美國和盟友的制裁還在加碼,想拿到新技術、新設備越來越難。人才缺口也是個頭疼事,大學每年培養(yǎng)的人不夠用,想從國外挖頂尖人才又困難重重。
大基金雖然還在投(三期又準備砸470億美元),但有些地方項目管理混亂,錢花了沒見響,債務風險也在冒頭。過度依賴國家輸血,不按市場規(guī)律辦事,確實容易出問題。

有人提醒,中國得小心別“閉門造車”,自己內(nèi)部的企業(yè)要多交流合作,同時還得想辦法找國際合作,哪怕是跟日本、歐洲在某些設備或技術上找突破口,不能徹底被孤立。傳統(tǒng)芯片的產(chǎn)能也不能盲目擴張,得看市場和效益。

總的來說,中國芯片這趟征途,還遠沒到能松口氣的時候。外面有美國的精準打擊,內(nèi)部有技術、人才、資金的巨大壓力。所謂“經(jīng)濟危機”的警告,可能有點夸張,但風險確實擺在那兒。這更像是一場比拼耐力、智慧和戰(zhàn)略定力的持久戰(zhàn)。實驗室和工廠的燈火,是決心的象征。
未來能不能在投入、人才和合作中找到平衡點,成功突圍,還得走著瞧。這場芯片較量,肯定會深刻影響未來幾十年的全球科技格局。它最后是會變成拖垮經(jīng)濟的包袱,還是帶動產(chǎn)業(yè)升級的火車頭?這問題的答案,還沒寫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