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車圈刮起了一股“改口風”——小米、理想、小鵬、蔚來等品牌,紛紛把宣傳口徑從“智能駕駛”調低為“輔助駕駛”。
一時間,什么“全自動變道”“全場景NOA”都成了敏感詞。
反倒是華為,依然高調推進“智駕”技術全面落地。
這不是誰嘴硬誰認慫的問題,而是一場關于技術能力、監(jiān)管尺度與用戶理解力的多方博弈。
有人說是政策壓力讓車企收斂,也有人認為是技術沒跟上,怕出事扛不起。
那為什么只有華為還在“頂風作案”?
一、車企們?yōu)槭裁础敖y(tǒng)一口徑”?
今年3月底,小米SU7在高速上發(fā)生嚴重事故,車處于NOA(領航輔助駕駛)狀態(tài),結果造成3人死亡。
盡管最終責任還在厘清,但事件本身就把“智駕”推到了輿論臺前。

緊接著,監(jiān)管部門也動手了:4月工信部明確要求,不得夸大智能輔助駕駛的功能邊界。
說白了,就是別再讓用戶誤以為車能自動開,人就可以當甩手掌柜。
一些UP主高速全程托管開智駕追劇,甚至呼呼大睡,也成了負面典型。
現在市面上的所謂“高階智駕”,本質上都屬于L2級別,按照國家標準,司機必須始終握住方向盤,保持隨時接管的準備。
很多品牌嘴上說“接近L3”,但只要沒拿到L3牌照,技術再牛也只能算輔助。
但“智駕”的宣傳容易誤導用戶,以為可以全程托管。
說得直白點:功能再強,一旦真出事,責任還是在司機身上,車企可不會想背鍋
于是,車企開始集體“降調子”。
二、華為為何不改?余承東為啥非要“逆風而上”?
當別人都默默低調,華為這邊卻依然在高調推銷“乾崑ADS 4.0”系統(tǒng),甚至放話“全國都能開、有位就能?!?。

華為的底氣在哪?
- 全鏈路自研
華為不像有些車企是買別人的方案拼接出來的。他們自己搞芯片、算法、雷達,連自動泊車都能打包解決。據說它們的系統(tǒng)能識別各種復雜交通燈,泊車覆蓋全國50萬個停車場。 - 賭的是政策松綁后的先發(fā)優(yōu)勢
業(yè)內普遍預測2025年是“L3元年”,意味著“有條件自動駕駛”有望開放試點。如果車企可以真正“背鍋”,那市場格局也將大洗牌。華為早早布局,就是要搶第一波紅利。

換句話說:別人怕風險收手,華為覺得自己扛得住,甚至希望政策早點放開,好讓他們跑得更快。
三、“改口”這事,其實是行業(yè)洗牌的前奏
從表面看,是宣傳話術的收斂;從深層看,這是車企之間的一次分野。
分水嶺一:技術能力拉開差距
像小米、小鵬這類年輕品牌,雖然熱衷“智駕概念”,但研發(fā)預算有限,搞不出成熟系統(tǒng)。
相比之下,華為這種技術玩家,靠著算力、數據和硬件全打通,已經甩開一截。
一些傳統(tǒng)車企甚至開始轉變思路:不搞自研,干脆找技術強的“抱大腿”算了。

分水嶺二:用戶教育依然是“黑洞”
“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之間,有一條很深的認知鴻溝。
就連余承東都感嘆:“法規(guī)沒跟上用戶理解”,那普通車主更別說。
有人把能自動變道當成“無人駕駛”,有人上高速直接放手睡覺。
說得再多,不如一次事故管用。但代價往往太慘重。
四、普通用戶該怎么辦?
面對車企的各種術語與宣傳,不如掌握一些硬核自保知識:
1. 哪怕是智駕,也別撒手
現在的L2系統(tǒng),離“全自動”還早著呢。
別信那種“上車就能全程托管”的說法,不握方向盤超過3秒,不僅系統(tǒng)可能停用,交警還可能來找你麻煩。
2. 別迷信技術,再高級也防不了“鬼探頭”
智駕系統(tǒng)再強,也怕路邊沖出來個電動車。有時候判斷黃燈還會“誤剎”,這些都是真實發(fā)生過的測試案例。技術能防95%的風險,剩下那5%出事就可能致命。
3. 買車前問清楚:出了事誰負責?
很多人買車只看參數和炫酷功能,但很少問清楚:系統(tǒng)邊界在哪?它啥時候會失效?現在L2階段,出了事還是你一個人扛雷,別被銷售忽悠得忘了最重要的一點。
這場“輔助”與“智駕”的爭議,不只是口頭游戲,更是一場技術路線與商業(yè)模式的較量。
而對我們這些普通用戶來說,與其站隊,不如保持清醒。
智能技術可以改變出行方式,但也帶來了新的風險。
生命只有一次,讓出行更安全才是智駕的終極目標。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