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島又“火”了,這次是因為李滄區(qū)法院的一樁行人碰撞糾紛:62歲的劉大媽走路時突然轉身撞上后方男子王某,最終王某因“未保持安全距離”被判賠償7萬元。

這事兒在網(wǎng)上炸開了鍋,網(wǎng)友們調侃說:“現(xiàn)在連走路都要帶測距儀了?”“青島是不是要推出‘行人安全距離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翻出當年的青島“天價大蝦”“啤酒灑尿”“路虎女打人”事件,感嘆青島的負面新聞就像“連續(xù)劇”,一集接一集不帶停的。

那就先把這事兒掰開揉碎了看。法院調解時說,劉大媽突然轉身是主責,王某沒保持安全距離是次責,這看似“各打五十大板”的判決,實則暴露了法律與現(xiàn)實的脫節(jié)。

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規(guī)定了車輛要保持車距,行人之間的安全距離,根本沒明文規(guī)定,法院卻參照機動車規(guī)則“類推”判責,這不是“驢唇不對馬嘴”嘛!

有律師直言,王某正常行走的注意義務,不應被過度擴大,這7萬元賠償比例顯失公平。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判決會不會成為“碰瓷新套路”?以后大爺大媽們,只要在人流密集處突然轉身,后方行人就得“破財消災”,這誰還敢安心走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青島做為一座美麗的濱海城市,這些年為了重塑形象,真是下了血本。市場監(jiān)管局開展餐飲服務專項治理,推出“放心碼”讓消費者掃碼查信用;旅游旺季派200多人暗訪隊伍,整治缺斤短兩、虛假宣傳;還搞“互聯(lián)網(wǎng)+明廚亮灶”,讓后廚操作全程透明。

今年五一假期,青島入境游訂單量暴漲91%,211萬人次涌進老城打卡,這說明青島的努力沒白費??蔀樯敦撁嫘侣勥€是像“牛皮癬”一樣甩不掉呢?

看看網(wǎng)友的評論就知道了:

“以前怕被宰,現(xiàn)在怕被撞,青島旅游簡直是‘步步驚心’!”

“吃大蝦、喝啤酒、看海景,結果還得防著大媽轉身碰瓷,這誰受得了?”

這些吐槽雖然刺耳,卻道出了公眾的擔憂。就像網(wǎng)友說的:“青島就像個瓷娃娃,摔一次就有裂痕,修復起來太難了?!?/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話說回來,青島真的就這么“不堪”嗎?

當然不是!棧橋的海鷗、八大關的紅瓦綠樹、嶗山的云霧繚繞,這些美景依然讓人向往。青島啤酒節(jié)、海鮮大排檔、老城區(qū)的文藝小店,依然是游客們的心頭好。

但問題是,負面事件就像“病毒”,傳播速度太快了。一個“轉身賠7萬”的判決,就能讓網(wǎng)友們連夜改旅游路線,調侃“惹不起咱躲得起”。這提醒我們,城市形象就像“易碎品”,維護起來需要百倍用心,毀掉卻只在一瞬間。

說句實話,青島得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首先,法律得“拎得清”。行人安全距離的事兒,不能再“和稀泥”了。要么明確立法,要么通過司法解釋細化責任,別讓法官在判決時“自由發(fā)揮”,寒了老百姓的心。

其次,執(zhí)法得“硬氣”。像“路虎女打人”這種事兒,雖然官方通報澄清了不實傳言,但網(wǎng)友們還是覺得處理得不夠“解氣”。得讓違法者付出實實在在的代價,才能堵住悠悠眾口。

最后,宣傳得“接地氣”。別總想著請明星代言,多聽聽老百姓的聲音。比如搞個“青島市民文明公約”征集活動,讓大家一起參與城市形象建設,比啥廣告都強。

青島啊青島,你是座很有底蘊的城市,可別讓這些“奇葩事兒”把你的金字招牌砸了。咱老百姓都盼著你能痛定思痛,把“安全距離”變成“文明距離”,讓游客來了能安心吃蝦、放心喝酒、開心看景,不再擔驚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