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易沸點工作室《硬核看板》欄目(公眾號:yinghekb)出品。

吃100年預制菜,會發(fā)生什么?
1920年,世界第一臺速凍機在美國誕生,打開了預制菜的新大門。[1]
速凍食品,遇上飲食結構單一的西餐,便擁有了蓬勃生長的沃土。
第一批吃預制菜的人,現(xiàn)在還好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視頻
第一批吃預制菜的人,現(xiàn)在還好嗎?
炸雞、漢堡、薯條、披薩、牛排這些不需要復雜加工的食品,很快就實現(xiàn)了標準化,[2]吸引到了一大批“沒時間做飯”的打工人。[3]
那時,美國人的工作時間不斷拉長,尤其是18至39歲的職業(yè)女性,和20年前相比,她們平均每年要多工作241小時。
吃預制快餐節(jié)約下的時間,也就相當于是在賺錢。
但當吃飯這件事越來越容易,想要管住嘴就不太容易了。
2020年,美國家庭平均每天只需要花23分鐘做飯,4分鐘洗碗收拾;
和1977年相比,他們每天大概多吃了半頓飯。
肥胖率的節(jié)節(jié)攀升,當然也和這些飲食習慣相關。
日本,也是一個預制菜起步較早的國家。
如今我們熟悉的泡面、料理包都來自那里。
兩年前,日本預制菜產業(yè)滲透率就超過了60%;[4]
就連日本家庭餐桌上,料理包利用率也達到了47.7%。[5]
再看我們自己,似乎也無力阻擋食品預制的浪潮。
它早已成為很多“朝九晚五”打工人的標準飼料,火鍋、酸菜魚、蛋炒飯都是預制菜的重災區(qū)。
2021年數(shù)據(jù)顯示,商家使用預制菜能節(jié)約45%的人力成本;
到2022年,全國70%的外賣商家都用上了料理包[6],可這些預制菜品的實際售價并不便宜。
與其“下館子吃料理包”不如“在家吃預制菜”,慢慢成為了共識。
今年春節(jié),唯品會的預制菜銷量同比增長了近8倍。
面對明年“除夕不放假”的春節(jié),網友也調侃說:
“雙11雙12不知道買什么的話,可以囤點預制菜,除夕在辦公室吃”
說到底,大家也知道優(yōu)質預制菜方便快捷、口感好、營養(yǎng)流失少、安全有保障這些優(yōu)勢,但市場上卻是魚龍混雜,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規(guī)范,確實讓人難以安心。[7]

從預制菜進校園遭抵制,到自己買預制菜當年夜飯,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背后,大家想要的其實也只是自己是否“被預制”的選擇權。

搜索關注硬核看板微信公眾號(ID:yinghekb),讓硬核的知識先發(f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