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風(fēng)紅樓夢之龍蛇爭玉:連載223】
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
似這般,生關(guān)死劫誰能躲?
用了俗語“昨貧今富”的人勞碌,雅語“春榮秋謝”的花折磨,最后歸到佛家用語“生關(guān)死劫”,誰能躲?人和華,誰也躲不過!
聞?wù)f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jié)著長生果:
先看唐宋典故,這個喚作“婆娑”的樹,是什么樹?
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蜀無兔鴿”篇記載:“娑婆樹,一名菩提,葉似白楊,摩伽陀那國所獻(xiàn)也?!?/p>
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日月石在夔州東鄉(xiāng),西北岸壁間懸二石,右類日,左類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樹一枝。”
摩伽陀那國,即印度摩揭陀國,是佛陀在世時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娑婆樹,原來是菩提樹。
說婆娑樹,比較陌生,但一說起菩提樹、佛陀,大家就熟悉了。
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也有記載:“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shù)百尺,屢經(jīng)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p>
按佛教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太子,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加上釋迦族面臨著滅族的戰(zhàn)爭威脅,于是舍棄王子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真諦。經(jīng)過多年修煉,后在菩提伽耶的畢波羅樹下,靜坐思維四諦、十二因緣之理,最后大徹大悟,終成佛陀。
所以,唐僧說“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菩提伽耶也因此成為佛教誕生地,被稱為佛陀伽耶、菩提道場、菩提場等,因?yàn)槭欠鹜映伞罢X”之地。
所以,后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圣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所以,曲中說“西方寶樹”。
“寶樹”:在《佛教哲學(xué)大詞典 》中的解釋,“生長于佛國土的尊貴樹木。即圣樹。據(jù)說,諸佛于此樹下成就正覺。謂菩提樹等。”
西方寶樹喚婆娑:就是菩提樹,“菩提”何意?
“菩提”是佛教名詞,梵文音譯,直譯是“覺”、“智”,意思是覺悟、智慧,指開悟的智慧。
什么才是“開悟的智慧”?
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dá)到超凡脫俗的境界。
紅樓作者在賈府四春中唯一一個信仰佛教的人物判詞里,圖畫是“看經(jīng)獨(dú)坐”,讖語是“青燈古佛”,曲詞是“西方寶樹”,提醒讀者“婆娑”、“菩提”!作者在這里要讀者“覺悟”什么?
像佛陀覺悟之前,在菩提樹下靜坐,參悟……
開悟了,便成佛,成正果。
沒開悟,就繼續(xù)在《紅樓夢》中夢游,遭受各種邪惡誘惑,苦難煎熬,得不到解脫,看不到真境。就像佛祖看我們一樣,整天在紅塵中折磨,還不自知。
寶樹,婆娑……
菩提,正果……
菩提樹下悟婆娑:
婆娑樹,日月石!
典故中:“日月石”,“西北岸壁間懸二石,右類日,左類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樹?!?/p>
《石頭記》的“石”,是“日月石”!
日月是“明”,是“明”的“石頭”,經(jīng)歷末世的記錄,所以書名叫作《石頭記》。
這個石頭,是寶,是玉,是玉璽。本文開始就從多個角度論證了此石是玉璽,而且是朱明玉璽,所以寶玉的親哥名賈“珠”,玉朱,亡了;賈環(huán)的“大哥二哥”謎語,就是“朱玉璽”。
這個“日月”,在“石頭”、寶玉家的正堂,赫然掛在榮禧堂上:
座上珠璣昭日月
《石頭記》寶玉家的正堂,“昭”的是“日月”!
“昭”字何意?“【說文】日明也?!静┭拧棵饕??!?/p>
岳飛臨死,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楚辭·九歌》:“爛昭昭兮未央。”
東漢王逸注:“昭昭,明也?!?/p>
而且,惜春也提醒過讀者“日月”:
惜春作大觀園的詩,匾額題名為“文章造化”。
園修日月光輝里,景奪文章造化功。
下聯(lián)句中又有“文章造化”,對偶的上聯(lián)字是什么?
“日月光輝”!
還有湘云,也提醒過讀者:“雙懸日月照乾坤”。
這個“日月”,照的是“明”的乾坤!
所以書中對假府“寶玉”的爭奪,便是對朱明江山、皇權(quán)的爭奪。此“石頭”、玉璽的經(jīng)歷,便是“明”的“末世”歷史。
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境界!
這便是“菩提”,是“覺悟”,是“開悟的智慧”,是紅樓作者寫“西方寶樹”,寫“婆娑”的真意,希望讀者“覺悟”,看到“真境”。
也就明白了,作者為什么在“寶樹”前指給讀者方向:“西方”。因“西北岸壁間懸二石,右類日,左類月”,正是“日月石”。
上結(jié)著長生果:長生果,是佛陀覺悟后才得之正果,也是佛教徒虔心修煉的終極目標(biāo)。能不能得正果、結(jié)長生果,關(guān)鍵在“覺悟”!
惜春的讖語、詞曲,應(yīng)該反映惜春反面人物將來應(yīng)驗(yàn)的預(yù)言才是,為什么卻在末句要說覺悟、婆娑樹、日月石?和菩提、正果?
一方面確實(shí)寫了惜春未來,古廟看經(jīng),青燈古佛,對改妝緇衣的僧尼,還有什么比“覺悟正果”更重要的事?生死也不過是臭皮囊。
另一方面,作者通過佛陀在菩提樹下參悟,終得正果的佛教典故,要讀者也“覺悟”。這種寫作手法,前文見的多了,在讀紅樓方法中也總結(jié)過,讀者要參與進(jìn)來,千萬不能覺得這段說的是惜春,那段說的是寶玉,跟讀者我沒關(guān)系。劉姥姥信口開河,“情哥哥偏尋根究底”,只是寶玉“尋根究底”,不是要讀者“尋根究底”?“張?zhí)t(yī)論病細(xì)窮源”,只是“細(xì)窮源”秦可卿的病,不是要讀者“細(xì)窮源”“金”寡婦和“東胡”同子里住的姓“金”的女人?黛玉說“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dāng)耳旁風(fēng)”,只是說雪雁?說小手爐?說寶玉?說吃冷酒?沒說讀者您?您有沒有把黛玉說的“衰草寒煙無限情”當(dāng)耳旁風(fēng)?
如果只讀《紅樓夢》的表面字句,充其量您讀到的只是假語村言敷衍的故事,距離覺悟正果、看到真境,即“真事隱”的“辛酸淚”,中間還隔著一棵“菩提樹”。
還有,惜春“勘破三春”,三春是元春、迎春、探春,南明三帝。惜春不在“三春”之列,不是南明皇帝,而是入了佛門。也是對惜春這個反面人物的揭示,容易看出是皈依佛教的萬歷皇子,惠王朱常潤。
“勘破三春”,“將那三春看破”,說的只是惜春?沒說讀者您?讀者要“勘破”,必須“覺悟”,看破“三春”的真實(shí)身份,就是佛教所說的“假相”和“真境界”,便是開篇所寫的“假語”和“真事隱”!
怎么“勘破”?如何“覺悟”?作者在這里給了暗示和線索:
菩提,覺悟,婆娑樹,日月石!
看懂了“日月石”,覺悟了“正果”,便可慧眼“勘破”此曲:
明亡,華滅。
到頭來,黛玉、探春和元春、迎春,沒人捱過“金國”之秋!
白楊樹下陳死人,青楓林下回天蹕。“胡人”亂華,衣冠南渡,兩京失陷。南京往事隨流水,衰草寒煙,后庭遺曲,都是亡國恨!
生關(guān)死劫,人和華,誰也躲不過!
最后,曲名“虛花悟”,何解?
“虛花”:是個佛教名詞,又稱“空華”、“虛空華”。
《楞嚴(yán)經(jīng)》卷六所載:“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p>
《楞伽經(jīng)》卷一所載:“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
古“花”、“華”同字,所以“虛花”和“空華”是一個意思。
出自《楞嚴(yán)經(jīng)》中的一個比喻: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就像一個人患了眼病,會看到空中有花一樣的幻影。后來這個人的眼病治好了,空中的花也沒有了。有個愚人,在他以前看到空中花的地方,等著花再出現(xiàn)。你看這個人,是愚還是慧?
佛教中用“虛花”、“空華”比喻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的幻相。
眾生執(zhí)幻相為真實(shí),所以才引發(fā)諸多煩惱。佛教教人覺悟,就是要看破這些幻相,才能真正解脫煩惱。
所以《楞嚴(yán)經(jīng)》中所說的“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很可怕:是說人世間,你全部的所見所聞,全是幻相。不光春花秋月是幻相,山川河流是幻相,你的父母妻兒,你的手腳心腦,全是幻相。
《楞伽經(jīng)》中所說的“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是說世間的離合悲歡,孩子出生,父母去世,包括你見到的所有動物、植物和其它物體的生滅,都是幻相、空華。
若為這些幻相努力、煩惱,就如同上面比喻中那個患眼病的人,為“空中花”等待、努力一樣,可笑可悲。
這話是說的再明白不過了,能不能信,能不能悟,能不能做到,就是各人的因緣造化了。
要不說人家是佛呢,能覺悟,能放下,能超脫,終能修成正果。
我們是能看明白,但是我們做不到。不要說父母妻兒,把你的存款給我,你看行不行?把你的房子送給我,智慧如你,不會介意這些“空中花”吧?
“虛花悟”,表面是,在惜春皈依的佛教看來,“三界若空華”,惜春看到的桃紅柳綠,白楊青楓,衰草墳?zāi)?,昨貧今富,春榮秋謝,甚至生關(guān)死劫,全是幻相,如同“虛花”,所以要“悟”,修成正果。
如果拿“虛花悟”,來看《紅樓夢》呢?同樣可怕:寶玉、黛玉、王熙鳳,四春、賈母、王夫人,寶釵、寶琴、薛姨媽,全都是幻相。春花秋雨晚來風(fēng),木石山水大觀園,也都是幻相。換句話說,寶玉可能壓根兒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石頭、玉璽的化身;黛玉可能也不是美女,而是一個末代皇帝的幻相;寶釵可能是一條白蛇……
總之,不是公府侯門,不是公子佳人,不是風(fēng)花雪月,不是談情說愛,書中我們看到的這些,全是幻相!用佛教《楞嚴(yán)經(jīng)》的話說,就是書中的“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用紅樓作者的話說,就是開篇便已告訴讀者的:“假語”。
為什么這么說呢?就在本回,寶玉看到的這些圖讖,聽到的這些詞曲,是在哪里?“太虛幻境”!
作者一直在告訴讀者幻境、幻相,假作真、真亦假,我們看到的《紅樓夢》,是“夢”!是“幻”!不是“真事”!所以在“此書開卷第一回也”,作者就告訴讀者:“故將真事隱去”。這應(yīng)該也是《石頭記》這本書,又取名為“紅樓夢”的原因,直接告訴讀者:“不是真相”。
那么,“虛花”背后所隱的“真相”是什么?就要讀者去“悟”。
關(guān)鍵在“悟”!悟是“參悟”。覺悟了,便成正果。
“勘破”此曲,便也“勘破”了“三春”。
便也“勘破”了圖讖:
古佛旁,獨(dú)坐青燈。
想故國,高臺月明……
未完,連載【明月清風(fēng)紅樓夢之龍蛇爭玉】
(點(diǎn)擊最上方的頭像或賬號名,進(jìn)入連載目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