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杭州三年,數(shù)次前往於潛,但從來沒有提起過詩僧道潛和尚,似乎當(dāng)時并沒有和道潛和尚相識。直到蘇軾在徐州主政時,道潛和尚才與蘇軾相識,中間人便是才子秦觀。
蘇軾與道潛和尚,一見如故,兩人遂成好友。
道潛和尚,本姓何,字參寥,於潛(今浙江臨安)人。幼年時便不茹葷腥,父母便令他出家,從小時便顯出才氣,于內(nèi)外典籍,無所不窺,能文章,能寫詩,蘇軾每次邀請他為座上客令他賦詩,他都援筆立就,往往滿座皆服。
一天,蘇軾宴請賓客,酒酣耳熱之后,他說,今天雖然道潛和尚不參與集會,但不能不麻煩他,于是便和大家一起,前往虛白堂看望他,其中多有濃妝艷裹的歌女。蘇軾詼諧,開他玩笑,讓名妓馬盼盼持筆向他索詩。
道潛和尚微微一笑,寫下了一首:
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
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fēng)上下狂。
蘇軾大為驚訝,說,“我亦嘗見柳絮落泥中,心想可以入詩,偶未收拾,乃為此老所先,可惜,可惜?!?/p>
由此足見,蘇軾對道潛和尚的欣賞。其實,這首詩,并不是蘇軾最為贊賞的,蘇軾最為欣賞的一首,乃是道潛和尚的《臨平道中》一絕。
這首詩寫詩人在五月間,走在臨平山下的所見所聞,不過是風(fēng)吹蒲葉,蜻蜓翻飛,池塘荷花盛開等自然風(fēng)光,但樸素溫柔,充滿了詩情畫意,簡直如同精品畫一般了。蘇軾一讀之下,大為贊賞,也極為嘆服。此詩如此:
臨平道中
道潛和尚(參寥)
風(fēng)蒲獵獵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shù)滿汀洲。
全詩寫五月時臨平山的好風(fēng)光,是一首“詩中有畫”的佳作。
前面兩句,主要是動態(tài)描寫。首句寫近景,一片蒲草叢生在水邊,被和煦的風(fēng)兒一吹,翩翩起舞起來,好似要表現(xiàn)自己輕柔的舞姿;第二句動態(tài)更多,寫幾只蜻蜓,因為蒲草的起舞,因而不能落在草上,身不由己了。蜻蜓與蒲草,相映成趣,構(gòu)成了一幅風(fēng)趣的畫面。
第三句,是承上啟下的句子,寫時間、地點,暗含著詩人自己的行動,原來,他在一個五月的好天氣中,散步在臨平山的道路上,正是因為這,才看到了蒲草、蜻蜓互動的美好畫面。
第四句,展現(xiàn)出了更為廣闊的視野,也是更美的畫面,在山道的旁邊,是一望無際的荷花,妙在詩人只用了七個字,便寫了出來,那種江南水鄉(xiāng)夏日的生動景象,至此也浮現(xiàn)在了每個讀者的腦海中了。
詩至此處,也戛然而止,一幅大小映襯、遠(yuǎn)近有致、動靜相生、工筆與寫意相結(jié)合的圖畫,便清晰而富有層次地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
詩人把蒲草擬人化了,寫得它有知覺、有感情似,有意賣弄它的輕柔。詩人也把蜻蜓擬人化了,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間姿態(tài),非常傳神。全詩二十八字,無一句一字抒情,卻在所寫景物中讓讀者感受到內(nèi)心的閑適以及對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這是宋代詩人的特色。
或許,正是宋代繪畫藝術(shù)比較發(fā)達(dá),所以導(dǎo)致很多詩人,也都是高超的畫家,蘇軾、米芾就不用說了,其他的詩人,也都有類似的創(chuàng)作傾向,我們來看幾個很好的例子。
張公庠《道中》:“夾路桃花新雨過,馬蹄無處避殘紅。”
鄭獬《絕句》:“云意不知殘照好,卻將微雨送黃昏。”
李顯卿《溪行》:“枯木扶疏夾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
都描寫精工,詩中有畫的好句子。
道潛和尚這首,同樣如此,詩中有畫,詩畫相通,特色兼具。蘇軾是內(nèi)行人,所以一讀此詩,便十分欣賞,據(jù)說,宗室曹夫人還根據(jù)詩意畫了一幅《臨平藕花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