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淮南三叛,事情發(fā)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馬氏奪權(quán)專政,使得掌握軍事重鎮(zhèn)壽春的統(tǒng)帥先后發(fā)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
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誕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亂皆為司馬氏所平定。
魏太尉王凌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掌重兵于淮南,謀立楚王曹彪為帝。令狐愚卒,嘉平三年(251年)王凌以討孫吳為名表求發(fā)兵,又遣楊弘說兗州刺史黃華共同舉事。楊弘、黃華告發(fā),司馬懿率中軍征討。王凌見事敗,降于丘頭(今河南沈丘東南),飲藥自殺。
正元二年(255年)魏揚州刺史文欽、鎮(zhèn)東將軍毌丘儉起兵壽春(今安徽壽縣),矯稱受太后詔書討司馬師,率軍渡淮,進至項縣(今河南沈丘)。司馬師率軍10萬征討,大破淮南軍。毌丘儉被殺,文欽逃入孫吳。
甘露二年(257年)魏征東將軍諸葛誕反于壽春,向?qū)O吳稱臣,攻掠淮河南北郡縣。司馬昭督軍26萬征討。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諸葛誕兵敗被殺。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裝力量基本被消滅殆盡。
經(jīng)過

一叛
正始十年(249年),發(fā)生高平陵事變,大將軍曹爽被罷免后被誅殺,太傅司馬懿于是掌握魏國大權(quán),升任鎮(zhèn)守壽春的王淩為太尉。王淩與外甥令狐愚見魏帝曹芳年幼無力掌政,致令君權(quán)旁落在司馬懿之手,于是意圖廢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令狐愚更派部將張式聯(lián)絡(luò)曹彪。
嘉平三年(251年),王淩見東吳在涂水有軍事行動,于是上書請朝廷準許討伐東吳,打算乘此而起兵反抗司馬懿,此為王淩之叛。但是請求并沒有得到回應,王淩于是派部將楊弘將廢立計劃告訴兗州刺史黃華,希望得到支持,但楊弘和黃華卻向司馬懿揭發(fā)王淩的圖謀,司馬懿于是率軍討伐。王淩自知不敵,司馬懿又在發(fā)軍時先赦免他的罪,于是投降,司馬懿納降。但后來王淩自知他不久一定會被誅殺,于是在被押解到洛陽的途中自殺。王淩、令狐愚等人被誅滅三族,曹彪亦被賜死。
同年八月戊寅日(9月7日),司馬懿病重,夢見賈逵、王凌對自己作祟,十分害怕,不久去世,其長子司馬師繼之掌權(quán)。
二叛
正元元年(254年),李豐與夏侯玄及張緝等人意圖推翻司馬師,但計劃敗露,李豐、夏侯玄和張緝等皆被殺。曹芳對李豐等人被殺后深感不平,引起司馬師不滿,于是在數(shù)月后強行廢黜曹芳而改立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為帝。李豐等人被誅殺和曹芳被廢,令到當時駐守壽春的鎮(zhèn)東將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非常不安,害怕會牽連到自己;而毌丘儉的兒子毌丘甸亦勸父親要舉兵保衛(wèi)曹魏,二人于是決心要反抗司馬師。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在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并進兵項城,此為毌丘儉文欽之叛。東吳知道毌丘儉叛亂后亦由丞相孫峻率領(lǐng)呂據(jù)和留贊領(lǐng)兵到壽春支援毌丘儉。司馬師自己親自率軍討伐,并派遣荊州刺史王基率兵與叛軍對抗,搶先占領(lǐng)南頓。
及后諸葛誕、胡遵和鄧艾都領(lǐng)軍與司馬師會合。司馬師命令諸軍不能進攻,毌丘儉和文欽不能進攻,又怕撤退時壽春被襲,軍中的淮南將士因家屬都在北方,軍心于是潰散,只有新歸附的農(nóng)民仍然效命。此時鄧艾駐屯樂嘉,毌丘儉見鄧艾兵弱,于是派文欽攻擊,但文欽到后卻發(fā)現(xiàn)司馬師率領(lǐng)大軍到來,于是撤退。司馬師派左長史司馬班追擊,文欽軍敗退,因其子文鴦奮戰(zhàn)才得以全身而退;此時殿中人尹大目追出試圖勸降文欽,但遭文欽拒絕。毌丘儉知道文欽敗退后乘夜逃走,余眾于是崩潰,毌丘儉逃到慎縣被平民張屬射殺,梟首被送到洛陽。文欽回到項縣時大軍已潰散,壽春又被諸葛誕占領(lǐng),于是逃亡到東吳。孫峻到東興時知道諸葛誕已占領(lǐng)壽春,于是退兵;諸葛誕派部將蔣班追擊,斬殺留贊。

三叛
毌丘儉文欽之叛被鎮(zhèn)壓后不久,司馬師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于許昌,由弟弟司馬昭接手掌權(quán)。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見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壽春叛變的王凌和毌丘儉皆相繼被誅殺,十分不安,于是一方面在淮南籠絡(luò)人心,一方面又蓄養(yǎng)死士以作自保。司馬昭為了鏟除支持曹魏的勢力,聽從賈充之言逼反諸葛誕,徵召他入朝為司空。
諸葛誕接到詔令后十分恐懼,于是在甘露二年(257年)殺揚州刺史樂綝,據(jù)守壽春反抗司馬昭,又派長史吳綱帶兒子諸葛靚和牙門子弟到東吳當人質(zhì),請求援兵;此為諸葛誕之叛。司馬昭于是率二十六萬大軍討伐諸葛誕,駐屯丘頭,并派鎮(zhèn)東將軍王基及安東將軍陳騫包圍壽春,派石苞、胡質(zhì)及州泰領(lǐng)兵抵抗吳兵。東吳援軍文欽、唐咨和全懌等趁包圍圈未成突入壽春城,但其后王基建立起堅固的包圍圈,文欽等數(shù)次突圍也不能攻破。同時吳將朱異率軍屯壽春西南的安豐作外援,被兗州刺史州泰擊破。孫綝率軍屯鑊里(今安徽巢湖市境),派朱異率領(lǐng)丁奉和黎斐等再前往壽春解圍,但被石苞和州泰擊敗,太山太守胡烈更出奇兵盡焚吳軍糧秣。
朱異因糧秣已失,拒絕再進攻。孫綝大怒,斬殺朱異,但因無力再戰(zhàn),被迫退還建業(yè)。被圍困的壽春久久沒有等到援兵,諸葛誕部將蔣班和焦彝勸諸葛誕率主力專攻一方,以求突圍,不宜困守壽春;但文欽認為東吳救兵必至,勸諸葛誕固守。諸葛誕不聽蔣班的建議,更意圖殺掉二人,二人于是逃出城投降魏軍。后來,司馬昭采用鐘會的計謀,偽造剛剛投降曹魏的全輝和全儀的誘降書信,又派二人的親信將書信交給吳將全禕和全端等人。全褘等收到的書信后,果然率眾向曹魏投降,此舉令壽春城民大驚。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諸葛誕和文欽及唐咨等突圍但失敗,死傷枕藉,唯有撤回城內(nèi)。而城內(nèi)糧食已經(jīng)接近枯竭,已有數(shù)萬人出降,文欽亦意圖盡釋城中的北方人,僅以吳兵據(jù)守以減省糧食消耗,諸葛誕不聽,更加因忌恨文欽而將他殺害,文欽子文鴦和文虎知道文欽被殺,於是投降司馬昭。文鴦二人獲封賞更令壽春的兵民喪失戰(zhàn)意,最終司馬昭在二月攻克壽春,諸葛誕兵敗出城逃亡,被胡奮部下士兵擊殺;吳將于詮亦力戰(zhàn)而死;唐咨和王祚則投降。

影響
這三次兵變的失敗,使司馬氏成功鏟除擁護魏帝的勢力。此后朝廷上很少有實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紛紛擁護司馬氏,司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
甘露五年(260年),發(fā)生甘露之變,曹髦不甘被控制,率臣反抗司馬昭,最后被司馬昭、賈充及成濟所殺。
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后不久,其子司馬炎即篡魏稱帝,建立西晉,曹魏滅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