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志中》:“刑政治,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刑政即型政,是指立法?!靶陶巍敝辽儆须p重含義:一是刑政得到合理確立和執(zhí)行;二是以刑政來治理國家而非人治,即法制及其法治。《天志中》:“故?墨?之有天之意也,上將以度天下公??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為?學、出?談也?!碧熘咀鳛榉▋x,是衡量一切的標準,包括刑政或立法。一切人定法都以上帝自然法(神定法)客為觀標準。否則,就是惡法。

《天志下》:否定“不與其勞,獲其實。” 反之,“與其勞,獲其實”,是指個人的勞動成果以賦予其勞動為特征和前提。富有勞動價值是個人的勞動果實和財產(chǎn)的唯一詮釋。《非命上》:“賴其力者主,不賴其力者不主?!?這說明,勞動者對其勞動成果和勞動所得財產(chǎn)擁有主導權和支配權,是財產(chǎn)權的思想起源。

墨子非樂是非禮樂,非非音樂。這個要區(qū)別。禮樂是劃分等級,維護世襲等級制和權貴等級待遇與奢華生活的工具。“禮”制等級和等級待遇,以“(音)樂”配之和之,舞之蹈之,謂之禮樂。

對于“不患貧而患不均”和“制民之產(chǎn)”要結合原文來判斷,現(xiàn)在有學者認為“不患寡而患不均”與“不患貧而患不安”中的“貧”與“寡”互相有誤,應該對換。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故而采納之。其實,即便不對換,也不影響其含義,“寡”本身就有少和貧的含義。至于“制民之產(chǎn)”,結合全文來看,就是規(guī)定民之恒產(chǎn)大致平均,不過多,也不過少,足以養(yǎng)家繁衍。其目標是要求民眾聽話服從。墨子和孟子都強調(diào)要解決衣食問題,使百姓得以暖衣飽食,但出發(fā)點和目的不同:墨子是為了讓百姓“便寧無憂”,孟子是為了讓百姓“恒心輕從(禮制)”。墨子站在百姓人民立場說話,看問題;孟子則站在君王大人立場說話,看問題??梢哉f,孟子的一些有價值思想全部來自墨子,只不過換了一個立場而已。

“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傾而患不安?!边@種添油加醋的解說沒有討論價值。原文本身就讀得通,畫蛇添足以后反而讀不通了,難道“傾”了還能“安”?“不安”了,還不“傾”?“傾不傾”和“安不安”之間是必然關系,不是沒有誰而有誰的問題,所以孔子也說“安無傾”。孔子的平均主義思想和道德利己主義,不在乎老百姓的“貧”和“寡”,他要讓老百姓安忍貧窮和人口減少,從而避免社稷“不安而傾”。這既符合孔子喪葬公司的利益,也符合統(tǒng)治者維穩(wěn)訴求。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正因為如此,墨子奮而反孔非儒,以富貧、眾寡、治亂、安危等思想頡頏之。凡讀古文,沒有確鑿證據(jù),只要能讀得通,就不要隨意添加刪改和通假。再者,儒式思維或現(xiàn)象思維注定儒家難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成就。自古及今,儒家拿得出手的獨創(chuàng)性的人類思想成果有幾何?

關于孟子諸多思想源于墨子,只要認真通讀墨孟,并不需要多少思想敏感力,都能體會到,而且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乃至整個儒家許多思想源于墨子也是如此。這不是我一個人的觀感,而是眾多持有客觀公正立場的學者和史家的公義。就像我事先不知道海德格爾與尼采之間的師承關系之前,也能從海德格爾的作品中讀出尼采的影子,即便閱讀其二人作品的時間間隔得很久。后來發(fā)現(xiàn)確實如此,康德(半主觀半客觀唯心論)、叔本華(主觀唯心論)、尼采(現(xiàn)象主義)、海德格爾(現(xiàn)象主義)之間有承續(xù)關系。這是德國哲學主觀主義一脈由主觀唯心論向現(xiàn)象主義退化的系列。反之,中國儒學,從孔子(現(xiàn)象主義)、孟子(現(xiàn)象主義,主觀唯心論或靈知論的萌芽),——經(jīng)歷了佛學的唯識論和禪宗洗禮——到程朱理學和陸王哲學(二者是無體系的主觀唯心論與唯物論的混雜物),乃是主觀主義的現(xiàn)象主義向唯心論與唯物論的被迫進化。

《尚同上》:“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碑斎皇敲襁x了,這個從墨子的三表法與民約論(《墨經(jīng)》上34條:“君,臣民通約也。”)可以輕易推導出來。注意,這里的“臣民”是指天之臣民,《法儀》:“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為什么“民主選舉”這種重要的客觀思想一直未引起重視?首先,國君帝王肯定不喜歡這種思想,遭到貶抑乃是必然。其次,儒家的主觀思想里壓根兒就沒有這種觀念,他們想都不敢想,以為像“天塌”一樣,這是宇宙中的非存在。經(jīng)驗貧乏導致精神貧乏。倘若孔孟能有機會到古希臘雅典游歷一番,或者后世儒生有機會讀一讀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雅典政制》和希羅多德的《歷史》,恐怕就不會認為這種客觀思想是非存在了吧。再次,在儒家意識形態(tài)和專制皇權都雙重壓迫下,任何有獨立思想者都不敢提這種思想,否則就會被冠以“非圣無法”、“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等莫須有罪名被消滅。最后,對這種足以媲美雅典政制的思想創(chuàng)舉,西方傳教士也應該注意到了。他們不可能對歷代儒家廣泛批評的“兼愛”思想不追根溯源,只是為了傳教需要,心領神會地不得不順應儒家獨尊絕異和皇權專制獨裁的現(xiàn)實。

西方人以亞里士多德為邏輯學之父,其主要貢獻在于發(fā)現(xiàn)了判斷論演繹,內(nèi)含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結果);兩個前提中包含大項、中項和小項,中項成了大小前提和大小項的聯(lián)結中介者。中國的邏輯學之父當然是墨子,其貢獻在于發(fā)現(xiàn)了效式演繹推理。《墨子 小取》:“效者,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故中效,則是也;不中效,則非也。此效也?!?/p>

墨子充分闡釋了演繹推理的兩個原理:(甲)必然性原理。必然就是滿足充分條件的全部實現(xiàn)。演繹推理依賴的條件(原因)與結論(結果)的因果必然關系。只要條件充分,就一定有某種必然性的結論或結果。《墨經(jīng) 上》1條:“故,所得而后成也。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體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必然。若見之成見也。”小故是單個的必要條件;大故是充分條件,即必要條件的集合。三段論演繹法的大小前提構成結論的充分條件,共同與結論形成必然性的因果關系。再比如,幾何學證明往往就是依賴若干必要條件構成充分條件,共同證成結論。(乙)概念集合論原理。效式推理中的“效”可以看作是集合。概念內(nèi)涵所包含的全部外延物形成集合。大類概念或?qū)兕惛拍睿瑑?nèi)涵小,外延大;小類概念或種類概念,內(nèi)涵大,外延小。大小類別概念或?qū)俜N概念之間構成母集與子集或真子集關系。小項概念是中項概念的子集或真子集;中項概念是大項概念的子集或真子集。如此,“所效者”和“效者”就能形成中效關系,即子集或真子集與母集的關系。中項概念對于小項概念,構成中效關系;大項概念對于中項概念,構成中效關系,因此,大項概念對于小項概念,構成中效關系。例如:5>3,7>5;所以7>3。5概念中包含了多于3,7概念包含了多于5;所以,7概念包含了多于3。3中效于5,5中效于7;所以,3中效于7。再例如:天經(jīng)地義。天志包含了全部公義,若人義屬于公義,則人義中效于天志。

另外,“效”還可以看作標準,即效準。一切以標準來度量其其是否符合該標準。中效就是符合標準,不中效,就是不符合標準?!短熘旧稀纷幽友栽唬骸拔矣刑熘荆┤糨喨酥幸?guī),匠人之有矩。輪、匠執(zhí)其規(guī)、矩,以度天下之方圓,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薄短熘局小罚骸敖穹蜉?操其規(guī),將以量度天下之圓與不圓也。?:‘中吾規(guī)者謂之圓;不中吾規(guī)者謂之不圓?!且詧A與不圓,皆可得?知之。此其故何?則圓法明也。匠?亦操其矩,將以量度天下之?與不?也。?:‘中吾矩者謂之?;不中吾矩者謂之不??!且?與不?,皆可得?知之。此其故何?則?法明也。”

《非攻上》:“必曰:‘將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譽之?!裉煜轮x者,圣王之法也。”其中,“天之利”、“鬼之利”、“人之利”,既可以看作是集合,也可以看作是標準。同義是法,即標準;也可以看作是集合。

我們?nèi)艘t虛一點。義出天心,一切知識包括真理都出自上帝。上帝是我們?nèi)祟惖奶鞄?,人師所教無非直接或間接來自于天師。也就是說,我們?nèi)说囊磺锌陀^知識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天師。離了天師所教的東西,即純粹客觀性,我們?nèi)酥挥刑撏募兇庵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