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打工人都有三套房:左心房,右心房,還有上班吃飯時破的防。
當(dāng)人類的屁股沾上工位那一刻起,便意味著他將自動放棄食物被賦予其本質(zhì)之外的一切屬性,能維持生命體征就行。
“打工三年,吃的還沒有峨眉山的猴兒好?!?/p>
吃飯這件事,在年輕人工作中的時間線里無限被壓縮、簡化、快進。
有時恨不得自己能進化出光合作用,直接跳過進食這一環(huán)。

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于電影只用三分鐘就能看完整部的,但當(dāng)你選好了電子榨菜開始狼吞虎咽后發(fā)現(xiàn),兩分半就吃完了。
后面的30秒只能再倍速。

尤其在一線城市,天下打工人早苦吃飯久矣。
哪怕你月薪2萬,上班時進食的核心思想就是「對付+糊弄」:對付腸胃基本運動,糊弄大腦有供血就足夠了。
可是到了周末,哪怕你月薪2千,也要推薪置腹,把掙那幾個子都給肚子花了。
一邊胡吃海喝,一邊炫健胃消食片。熬最深的夜,吃最快的工作餐,炫最猛的保健品,朋克養(yǎng)生,周而復(fù)始,生生不息,湊合活著。

“人為什么要每天吃三頓飯,就不能三天吃一頓飯嗎?”
這是我同事王漂亮最經(jīng)常掛在嘴邊 的哲學(xué)思辨 。
上班與進食仿佛就是天生的悖論對立面,一些工友為了快捷便利不惜犧牲掉一切非必要環(huán)節(jié),食物與腸胃之間理論上就應(yīng)該絕對單純,沒有障礙。
“這多方便,筷子和碗都免了,嘴巴張開直接往里倒?!?/p>
有人說打工人就不能自己在家做點飯,吃點好的嘛?
但廚藝缺失是整個打工團體的共同 弱點, 沒有廚藝基礎(chǔ)的年輕人最終讓食材回歸了最原始的準(zhǔn)則,熟了即可。
“這是我做的香辣雞腿堡飯?!?/p>
這一刻,外賣就成了打工人維持生命基本需求的救贖。
但大部分朋友習(xí)慣于一個外賣吃半年,半年只吃一種菜。
比如我有個同事中午永遠都是臊子面,一直吃到那家館子倒閉,然后又換了一家山西面館。
我問他就不能換點別的吃嗎?
他告訴我:點外賣的大忌就是不要輕易跳出舒適圈,不然代價就是不舒適。

有人說打消食欲的最好方法就是“15分鐘后來會議室碰一下”。
當(dāng)工作中的我們?nèi)松龁枏摹霸缟铣允裁??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變成了“還吃嗎?有必要吃嗎?吃得下嗎?”時我們似乎早已忘了怎么「好好吃飯」。
那種認(rèn)真地坐下來,品味每一口食物,感受每一份熱量從口中傳遞到心底的感覺。
現(xiàn)代人對餐桌越來疏遠,平日里隨便來點外賣打發(fā)一下,周末出去聚餐又塞了一肚子油膩,下班累成狗癱在床上直接選擇不吃飯。
我一直認(rèn)為吃飯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這是對自己最溫柔的犒賞,更對生活的敬意。
曾經(jīng)老媽常常掛在嘴邊的“好好吃飯”,現(xiàn)在只有消食片這個賽博媽為伴。
人與味蕾相關(guān)的記憶,總逃不出,也離不了滾滾紅塵中的愛恨別離。
小時候總盼著長大,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一路行來,味蕾跟著你四處闖蕩,歷經(jīng)生活的起伏波折,也嘗遍人間煙火。
從繁華都市的精致到街頭巷尾的辛辣,本以為早已適應(yīng)了這樣高“恩格爾系數(shù)” 的生活,變得無比堅韌。
直到有一天,偶然嘗到那熟悉的味道,瞬間,兒時的記憶如潮水般涌來。
那一刻,你才恍然驚覺,味蕾的最深處就是故鄉(xiāng)。
那是無論走多遠、吃多少珍饈美饌,都無法忘懷的溫暖與眷戀 。
轉(zhuǎn)眼間,又要到一年的除夕夜。希望你無論平日里吃得有多快,多糊弄,但到了這一頓團圓飯,一切都能慢下來,也不必再在意時間。

年夜飯是鐫刻在國人內(nèi)心最深處的溫暖符號,它意義非凡。
它是不僅是闔家團圓的象征,更是一個家庭在舌尖上完成傳承的載體。
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在歡聲笑語中,傳遞關(guān)愛,相互陪伴,也滿含對新一年的美好祈愿。
舊年的奔波如積食,壓在生活的胃壁。
而健胃消食片如慰藉的隱喻、像細(xì)碎的星芒,化開這一年的酸甜苦辣。
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吃飯、 好好陪伴。
從尋常的一日三餐里,汲取我們重新出發(fā)的力量。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