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臨洮 ·史海鉤沉之一]

秦漢宋金大首邑

自秦獻公元年(前384),滅西戎狄族,設置狄道開始,臨洮除了設置過州、府等二級建制外,還在周、秦、漢、宋、金五個朝代設置過“一郡三路”,相當于今天的省級建制。因此,戰(zhàn)國秦漢和宋金時期的臨洮是隴右地區(qū)最早的都會,堪稱“隴右首邑”。

隴西郡(周、秦、漢)郡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名,春秋以前縣大郡小,戰(zhàn)國時逐漸演變?yōu)榭ご笥诳h。秦一統(tǒng)天下后,確立了郡、縣兩級制,以郡統(tǒng)縣,郡成為地方最高行政區(qū),縣為次高行政區(qū)。同時在邊疆民族地方設道,如狄道、豲道,故曰“縣有蠻夷曰道”??さ拈L官稱為郡守(漢代改稱太守),負責管理本郡民政事務;縣(道)的長官稱為縣令(明朝改稱知縣),小縣(道)稱縣(道)長,如三國魏時的狄道長,負責管理和保衛(wèi)本縣的土地、人口和財產(chǎn)。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在狄道(今臨洮縣)設置了隴西郡,這是隴山以西設置最早的郡級政權,被譽為“隴右首郡”,郡治所在地狄道便成為隴右首邑。戰(zhàn)國秦隴西郡置縣可考者有17個:邽縣(今天水北道區(qū))、冀縣(今甘谷縣)、狄道(今臨洮縣)、西縣(今天水市西南)、蘭干(今通渭縣與隴西縣交界)、略陽、?。ㄘ担┑溃ń裉焖形髂吓c禮縣交界)、故道(今兩當縣)、臨洮(今岷縣)、獂道(今隴西、武山二縣交界)、綿竹(今天水市東)、襄武(今隴西縣南)、阿陽(今靜寧縣西南)、下辯(今成縣西北)、薄道(地望無考)、成紀(今靜寧縣內)、枹罕(今臨夏縣)。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將全國分為36郡,隴西郡仍治狄道,轄9道12縣,即:狄道(今臨洮)、邸(氐)道(今禮縣)、故道(今兩當)、獂道(今隴西縣西南)、辨道(無考)、戎道(地望無考)、武都道(今武都區(qū))、予道(無考)、薄道(無考);走翟(今臨洮境內)、臨洮(今岷縣)、西縣(今禮縣)、蘭干(今天水轄區(qū))、略陽(今天水市北)、邽(西漢改為上邽,今天水北道區(qū))、翼縣(今甘谷)、綿諸(今天水市東)、下辯(今成縣西北)、阿陽(今靜寧西南)、成紀(今靜寧)、枹罕(今臨夏縣),包括今蘭州、定西、天水三市,臨夏和隴南的部分區(qū)縣,為當時右拒西羌、左護咸陽之重鎮(zhè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漢高祖二年(前205),漢王劉邦派騎都尉靳歙率軍擊敗章邯之弟章平,占領狄道。隨后攻襄武,克天水,遂定隴西全郡。漢襲秦制,隴西郡所轄除原秦置道、縣之外,新置安故(今臨洮縣南)、首陽(今渭源東北)、襄武(今隴西東南)、羌道(今宕昌西南)、大夏(今廣河西北)5縣,隴西郡轄縣(道)達到26個,這是隴西郡轄縣最多的時期。周振鶴先生在《西漢政區(qū)地理》中說(商務印書館2017年5月):“秦及漢初隴西郡境以《漢志》言,東北界應循天水郡界,西南界則依隴西郡界,東南以西漢水與桓水(今白龍江)的分水嶺為界,西北則有金城郡東南部四縣地。比漢末隴西郡所領十一縣范圍大了一倍有余?!?/p>

漢武帝即位以后,推出兩項改革措施:一是為了加強地方管理,元鼎三年(前114), 將36郡擴為48郡,分隴西郡的部分縣(道)另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又分枹罕(今臨夏縣)、允吾(今永靖)二縣置金城郡(郡治允吾),隴西郡轄11縣:狄道(今臨洮)、臨洮(今岷縣)、襄武(今隴西縣東南)、首陽(今渭源縣東北)、安故(今臨洮縣南)、大夏(今廣河縣西北)、氐道(今禮縣西北)、上邽(今天水市區(qū)西南)、予道(今岷縣西南白龍江上游)、羌道(今宕昌縣西南)、西縣(今禮縣鹽官鎮(zhèn))。二是元封5年(前106)將全國分為十三個刺史部,每部設一名刺史,監(jiān)察郡縣官吏,隴西郡屬涼州刺史部。州刺史部是中央派出的監(jiān)察機構,非一級行政區(qū)劃建制,相當于解放初期的西北局,無固定治所,每年秋季(農(nóng)歷八月)抽調一名刺史及隨從,到所屬郡國整頓貪腐,澄清吏治,維護皇權。

東漢(25~220)時期,光武帝建武元年(25),隴西郡撤銷予道、羌道2道,新置鄣(漳)縣(今漳縣西南)、枹罕(今臨夏縣)、白石、河關4縣(今積石山縣,一說青海貴德),加上原有的狄道、安故、氐道、臨洮、襄武、首陽、大夏、西縣、上邽9縣(道)外,共11縣(道)。東漢永平十七年(74),西縣、上邽劃入漢陽郡(由原天水郡更名,郡治冀縣)。安帝永初五年(111),因羌人叛亂,隴西郡治遷襄武縣;延光三年(124)諸羌退敗,隴西郡遷回狄道。東漢末期,由于刺史權力不斷擴大,各州逐漸有了固定治所,東漢建武十八年(42),涼州刺史部駐隴縣(今張家川縣)。漢靈帝中平五年(188),涼州刺史部由隴縣遷到冀縣(今甘谷縣),州刺史改為州牧,監(jiān)察官變?yōu)榈胤杰娬L官,州正式成為郡之上的地方一級行政建制,隴西郡則降為地方二級行政建制。

三國魏文帝元年(220)因狄道戰(zhàn)亂頻仍,隴西郡被迫遷到襄武(今隴西縣),隸屬涼州(治今武威涼州區(qū))。西晉初,晉惠帝分治狄道郡,隴西郡轄縣大為減少,十六國至北周僅轄襄武、首陽(渭源)2縣。隋唐時先州后郡,乾元初(758)改郡為州,隴西郡消失。綜上所述,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到漢安帝永初五年(111),隴西郡治遷襄武,隴西郡治在狄道計有391年;延光三年(124)又遷回狄道至三國魏皇初元年(220)再遷襄武,計96年;隴西郡在狄道共計487年。三國魏皇初元年(220)隴西郡遷治襄武,至隋開皇三年(583)廢除隴西郡,計363年;隋大業(yè)三年(607)復置隴西郡,至唐武德元年(618)廢郡改置渭州,計11年;天寶元年(742)改渭州為隴西郡至乾元元年(758),改郡為州,計16年;隴西郡治在襄武共計390年。

煕河路(北宋)宋、金時期,地方行政區(qū)劃實行三級制,一級為路,二級為府(州、軍、監(jiān)),三級為縣。府設在國都、陪都和皇帝到過或者重要的地方;州設在比較重要的地方;軍本屬軍事建制,唐以后逐步演變?yōu)榈胤叫姓^(qū)劃建制;監(jiān)是國家專營行業(yè)的管理機構,到宋代時也演變?yōu)榈胤叫姓^(qū)劃建制。不過,宋代的軍、監(jiān)分為領縣的或不領縣的。領縣的軍監(jiān)與府、州同級,但實際地位略低于府、州;不領縣的軍、監(jiān)與縣同級,同隸于府或州。所以,宋代路級以下、縣級以上,設府、州、軍、監(jiān)四類,縣一級的區(qū)劃單位有縣、軍、監(jiān)三類。路的長官叫轉運使或安撫使(俗稱“帥司”),主管一路的軍政,也兼管民政、司法和財政等;府、州長官叫知××府、知××州事,簡稱知府、知州;軍的長官叫“權知軍州事”,簡稱“知軍”;監(jiān)的長官叫“知監(jiān)事”,簡稱“知監(jiān)”或“監(jiān)使”。

熙寧四年(1071),王韶收復被吐蕃占據(jù)300年之久的熙河地區(qū)之后,將吐蕃占據(jù)的唐武勝軍改為“鎮(zhèn)洮軍”,翌年又設為熙州(轄狄道縣、康樂寨并9堡)并置熙河路。轄熙州(治狄道,今臨洮)、河州(治今臨夏市)、洮州(治今臨潭)、岷州(治今岷縣)、蘭州(治今蘭州市)、會州(治今會寧)、湟州(治今青海樂都縣南)、廓州(治今青海尖扎縣北)、鞏州(治今隴西縣)、疊州(治今迭部)、宕州(治今宕昌)等十一州及通遠軍(治今隴西縣)、積石(治今青海貴德縣)、西寧(治今青海西寧市)、震武(治今青海門源縣)等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煕秦路(金朝)金朝沿襲宋朝建制,實行路、府(州)、縣三級制。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將北宋的熙河、秦鳳二路合并為熙秦路,熙秦路總管府設在臨洮府狄道縣,轄區(qū)除北宋熙河路所轄地區(qū)外,包括秦鳳路所轄府、州、縣,計有臨洮府、鳳翔府及19州5軍48縣。即今陜西省麟游、扶風、周至等市、縣,包括甘肅平?jīng)?、崇信以西,臨夏、夏河、臨潭等縣以東,岷山、秦嶺以北,寧夏同心縣以南地區(q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臨洮路(金朝)金大定廿七年(1187),分熙秦路為鳳翔、臨洮二路。臨洮路(治臨洮府),轄臨洮府(治狄道)、積石州(改軍為州)、洮州(今臨潭縣)、蘭州(今蘭州市)、河州(今臨夏市)、鞏州(今隴西、通渭、安定區(qū))、會州(今靖遠縣)等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在路之上設置行省,臨洮路改為臨洮府(1324年又改為臨洮路),狄道縣結束了擔任地方一級建制的歷史。

綜上所述,從戰(zhàn)國秦漢到宋金時期,臨洮縣作地方一級建制的時間長達700年,歷經(jīng)五個朝代。雖然所轄區(qū)域基本局限于甘肅東部地區(qū),但確是當時北御匈奴、右拒西羌、左護咸陽之重鎮(zhèn)。同時,西晉時期的狄道郡、北朝時期的武始郡、唐代的臨州(狄道郡、臨洮軍)、宋代的熙州、金元明和清前期的臨洮府,均為地方二級建制,而狄道一直是這一地區(qū)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也是這一區(qū)域內最繁華的城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參考資料:

①《臨洮縣志》(2001年甘肅人民出版社);

②《甘肅史話》(張克復主編,2007年3月甘肅文史出版社);

③《甘肅省志·軍事志》(2001年甘肅人民出版社)

④《戰(zhàn)國政區(qū)地理》(2013年3月文物出版社);

⑤《秦代政區(qū)地理》(后曉榮著,2009年1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⑥《秦隴西郡置縣考》(后曉榮著,人人文庫);

⑦《西漢政區(qū)地理》(周振鶴編著,2017年5月商務印書館);

⑧《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編);

⑨《退耕文存》(李璘著,2015年11月甘肅人民出版社);

⑩《定西史略》(張霞光、崔振邦主編,2003年11月甘肅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育麟,甘肅臨洮人,長期從事廣播電視新聞工作,有五十余部作品在國家、省、市及協(xié)會評比中獲獎,代表作為十七集大型史紀錄片《臨洮五千年》并出版解說詞。

2019年在中國長城文化研討會上發(fā)表的論文《臨洮戰(zhàn)國秦長城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的價值意義》深受好評,被聘為《中國長城百科全書·臨洮縣長城》副主編,在《民主協(xié)商報》《定西文史資料》“李氏文化論壇”等發(fā)表文史稿件和論文十余篇。

現(xiàn)為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甘肅省黃河文化研究會理事、定西市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臨洮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臨洮縣長城文化、隴西李氏祖籍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