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飲突破同質化的方向,已經很明確了。
“茶飲”,正在成為一個巨大的話題廣場。
行業(yè)內不斷比拼、內卷,產品推新速度近乎“周更”,為消費者提供更多豐富選擇。消費者對此津津樂道,通過奶茶消費表達個性化態(tài)度,“年度精選的愛喝奶茶們”“保姆級奶茶推薦”“回購多次,這杯沒有對手……”
但與此同時,新茶飲也被質疑同質化。
據快報跟蹤的2024茶飲上新樣本統計數據,50+現制飲品品牌月均推出200+款產品。其中奶茶、輕乳茶品類在2024年的超級內卷下,口味創(chuàng)新似乎見頂,明明是面對品名各不相同的奶茶,卻讓部分消費者覺得“喝起來都差不多”。

能進入市場的茶飲新品,一方面是市場孵化的結果,另一方面產品底層邏輯一致、供應鏈往往相通,這也導致一旦新品成功,很容易被其他品牌模仿。正因如此,倒逼茶飲品牌不斷探索個性化創(chuàng)新以突破瓶頸。
如何去做?有幾點尤其值得注意。
01■
有效內卷,
首要看品牌“上新能力”
最近新茶飲哪些產品關注度高?
芭樂、話梅、柑橘橙風味;咸奶茶、薄荷奶綠、三倍厚抹……如今,想喝一杯奶茶新品但拿不定主意,資深的奶茶愛好者們往往會打開社交媒體參考,主打一個“會說”,一個“聽勸”。
茉莉奶白的抹茶粉芭樂,“是春天的情書”;瑞幸的小話梅拿鐵,“誰往我嘴里塞話梅了”;茶話弄的柑泉肉桂,“很有攻擊性”……
而這樣一款被說“很有攻擊性”的輕乳茶——柑泉肉桂,是茶話弄今年2月的重磅新品。其構成為福建紅茶拼配斯里蘭卡紅茶,加牛奶與柑橘糖漿,頂部撒肉桂粉。柑橘的香調、肉桂的沖擊感、橘子糖般的氣息,縈繞出多層次的飲用體驗。


還有人說,喝第一口感覺“好怪”,因為肉桂風味的茶飲很不常見,但卻“越喝越上頭”,繼而是柑橘清甜涌上喉頭,好似要“把回憶‘炸’出來了”。
消費者的種種討論,并非是對產品非黑即白的評判,而是表達個性化的態(tài)度。當我們已經熟悉某個品牌或某類飲品,它卻一改預料之中的行為,陡然生變出“新鮮感”,就可能激活消費者的新態(tài)度。
而這一切,來源于產品創(chuàng)新:輕乳茶“茶香+奶香”的慣例,已被消費市場熟悉,而茶話弄突破了傳統,以肉桂的“香料香”加上柑橘的“果香”,具有獨特辨識度。
香料奶茶看似獵奇,但茶話弄選用東方香料為飲品增添自然風味,不以調味香精風味當噱頭,依然符合產品邏輯,為消費者接受新風味建立了心理底線,也提供話題。

產品上新的意義就在于此,要想突破同質化,如果無法逃離內卷,那就做到“有效內卷”。而茶飲品牌的“上新能力”,是平衡消費者從“熟悉感”到“新鮮感”的能力,是“有效內卷”的重要手段,也是拉開品牌之間差距的關鍵一環(huán)。
02■
不打“安全牌”,
主動發(fā)起挑戰(zhàn)
如果用當前產品策略的變化來看品牌發(fā)展,茶話弄這次的新品很有意思。
在社交媒體上,消費者對柑泉肉桂的反饋其實很兩極。因為作為新品的重要元素“肉桂”,這款香料帶有十分霸道的風味,即使香料茶飲在小眾范疇已有一定接受度,拿肉桂做茶飲的口味創(chuàng)新也絕不是“安全”、“穩(wěn)妥”的嘗試。
喝了這一杯,有人說“茶話弄好像變了”。

一直以來,茶話弄讓消費者感受到的情緒是“與世無爭”“放松自在”,比如1月上新的“谷金”系列,用稻谷香與焙火香帶來溫潤感,就是茶話弄一貫的產品作風;而這一次重磅推出的柑泉肉桂,肉桂與柑橘的激昂碰撞,拓展了茶飲風味新邊界,充滿挑戰(zhàn)而又吸引人。
這種在產品端的很大變化,似乎也是茶話弄品牌內在意識的一種突破。
內卷的話題,人人都談,但人們很難真的去做“改變”,因為沖破舒適圈是痛苦的、且有風險的,但風險往往也伴隨著機遇。
據茶話弄相關數據,柑泉肉桂自2月14日正式上架,首日銷售占比近30%;三天出杯20萬杯,帶動茶話弄營收環(huán)比增長超過20%。截至24日,十天綜合出杯占比依然高達20%,出杯接近50萬杯,并且持續(xù)處于銷量前排,甚至一度超越了常年排在頭部的經典招牌“桂花引”。

這或許也驗證了茶話弄的創(chuàng)新突破,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上新不打“安全牌”,茶話弄敢于主動發(fā)起“挑戰(zhàn)”,其實也有邏輯支撐。從三個維度來看:
第一,大單品思維。柑泉肉桂是單品SKU,并且在春節(jié)之后、情人節(jié)之際推出,聚焦關注度,占據茶飲消費小高潮的重要節(jié)點。
將其打造為具有代表性、辨識度的產品,為茶話弄建立起“創(chuàng)新”“敢于突破”“個性化”的品牌認知,通過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轉化為對品牌的認可。
第二,風味拓展,是在大數據基礎上做“微創(chuàng)新”。有數據表明,2023年使用天然香料的茶飲產品復購率提升37%,印證了消費者對創(chuàng)新而不突兀的香料應用的接受度。
茶話弄挖掘東方香料的可能性,是在符合產品邏輯的基礎上做有辨識度的東西,用更立體的產品,支撐品牌發(fā)展的更多可能性。


第三,持續(xù)做產品測試與調整,保持與消費者的溝通。柑泉肉桂還有一個標簽,是茶話弄“內測冠軍”。據其內部人員表示,這款產品概念從去年11月就已提出。
他們第一輪通過同行業(yè)內調查,確認了“水果+香料”的品類;第二輪全公司做開放測試,選定“柑橘+肉桂”的組合,進行奶與風味的調試;第三輪在門店試賣,最后根據消費者反饋調整肉桂與柑橘香氣的比重。
所以,這款口味創(chuàng)新、充滿挑戰(zhàn)、不同于常規(guī)的輕乳茶新品,是在多輪測試中不斷靠近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另一方面,茶話弄在產品營銷層面,也有不少有趣玩法。比如主題“如果回憶有香氣”,是因為柑泉肉桂中桔子糖的香甜感,有童年回憶的味道,能與顧客產生共鳴;還有“時空慢遞”活動,讓顧客能借茶話弄之名,給朋友投遞匿名信息,說出平時不敢說的話……
用情緒價值來豐滿產品價值,為的是更好地取悅顧客。
03■
口味創(chuàng)新的底層邏輯:
取悅顧客
其實每一款茶飲新品、新口味的出現,都是不同品牌對消費趨勢的探索。而茶話弄似乎很擅長創(chuàng)新出有爭議但又讓人印象深刻的產品。
用小眾涇陽茯茶做的“茯生半日閑”,首創(chuàng)咸甜風味茯茶奶茶,成為不少人接觸咸奶茶的契機,也成為茶話弄的保留菜單;路易波士茶拿鐵“好望雪”,因不含咖啡因的概念而被選擇,后又被贊譽是“對抗奶茶審美疲勞”的驚喜;柑泉肉桂打破傳統輕乳茶思維,不是果味奶茶,也不是香料奶茶,可塑性更豐富……


有爭議,未必是壞事。如果某一款產品顧客都不討厭,那可能也意味著沒有特別喜歡。
與新茶飲行業(yè)整體發(fā)展趨于同質化相對,當前社會發(fā)展進入個性化時代,茶飲品牌更需要敏銳挖掘顧客潛在需求,而多元化的答案往往不在四平八穩(wěn)的“安全牌”里。
不打安全牌,茶話弄“求變”,是探索并順應消費趨勢的變化,回歸用戶價值;“不變”的是取悅顧客,用好喝、健康以及個性化的產品,持續(xù)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口味需求。
如今,新茶飲逐漸褪去時代紅利,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不論是茶飲企業(yè)密集上市,還是紛紛出海拓展廣闊市場,都離不開消費習慣的養(yǎng)成,而支撐這一切的基礎還是——做好產品。

當大部分新茶飲都在做品類的“普適性”,以期獲得更多消費者青睞;茶話弄做的卻是“適配性”,讓有辨識度、個性化的產品被選擇,以產品的“適配性”組合成品牌的“普適性”。
或許,茶話弄沒法讓所有人愛上同一款產品,但它能做到讓不同人都在這里找到自己所好。以此重構茶飲競爭維度,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品牌認知,不正是突圍紅海市場的解法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