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

按照陰歷歷法,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也是舊時的社日節(jié)。社日節(jié),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民國以前,社日是比較重大的祭祀節(jié)日,從皇帝官員,到平民百姓,都會在這一天祭祀土地神,祈求神靈保佑,祝愿五谷豐登。

中國古代是以農(nóng)業(yè)立國的國家,非常重視土地。認為土生萬物,土地神掌管著五谷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所以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談到“社稷”,比如“江山社稷、社稷之憂、社稷之?!?/strong>等等,其中社稷就代表國家。社稷就是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分言之社為土地神,稷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農(nóng)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山西介休后土廟
相傳土地神是共工的兒子句龍。在上古時期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發(fā)洪水的時候,句龍就讓人們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沒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規(guī)模是每丘住25戶,稱之為“社”。句龍死后,被奉為土神,也叫社神。為了紀念他就專門建造了房屋祭祀,稱之為“后土”。
烈山氏的兒子柱做夏的稷正,就是主管農(nóng)業(yè)的官職。在其死后,被奉為農(nóng)神,也叫五谷神、谷神。《禮記》記載:“后土,社神也”;《史記·封禪書》:“湯以伐夏,祭告后土”; 《漢書》:“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左傳通俗篇》有云:“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土地神為守護社里之主,謂之上公”。因此土地神又叫土地公公。

土地神屬于地方之守護神祇。為一鄉(xiāng)一里之神,級別較低,然而卻最常見。在過去,基本上在每個鄉(xiāng)村都設(shè)有土地廟。屬于普遍崇拜,建制規(guī)模因村鎮(zhèn)條件各異。后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破四舊”,全國內(nèi)陸大部分土地廟被毀,如今年齡稍長一點的都會記得土地廟以及土地公公。

祭祀土地神在社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意思為播種和收獲季節(jié),都會祭祀和供奉土地神靈。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秋社則立秋后第五個戊日,以春社最為隆重。春社一般在陰歷二月,而二月二為東方蒼龍七宿星象,俗稱“龍?zhí)ь^”,代表著生機茂發(fā)。
龍是吉祥之物,主管治水。因此這一天祈禱龍王賜福,風調(diào)雨順。后來就和土地神一起祭祀,因而附會成二月二為土地神生日。因為二月二和社日相距不遠,再加上第五個戊日不便記憶,不少地方就會把社日放在二月二。于是,二月二成了祭祀土地神、龍王的共同節(jié)日。

然而古代在大多地方,尤其是官方,社日依然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祭祀典禮還是非常隆重的。比如北京現(xiàn)存的中山公園社稷壇,這就是明清皇帝在社日祭社的“王社”。每到社日,皇帝都會到社稷壇象征性的扶犁種地,以示對土地的珍重。而民間也會在這一天陳列貢品,鳴鑼擊鼓,焚香奏樂,眾人飲酒觀社火雜耍表演等等。

社日在唐代最為盛行隆重,有許多詩詞文獻記載。帝王常在社日賜臣僚羊酒、海味、酒面、粳米以及蒸餅、環(huán)餅等。官員百姓照例放假一天,祭祀完飲社酒。比如唐代詩人王駕的《社日》:
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
就說明當時社日的盛況。

而且在社日婦女們也不做針線活,稱為“停針線”。唐代詩人張籍的《雜歌謠辭》:
庭前春鳥啄林聲,
紅夾羅襦縫未成。
今朝社日停針線,
起向朱櫻樹下行。
就說明這個習俗。據(jù)傳這一天如果勞作,就會不聰明。
這在明代博物學家、詩人謝肇淛(zhè)的博物學著作《五雜俎》中有記載:“社日男女輟業(yè)一日,否則令人不聰?!?/strong>從這點來說,如今的婦女有婦女節(jié),其實在古代早就有了,社日就是典型的婦女節(jié),而且不需要規(guī)定,婦女們要想聰明伶俐,還是乖乖的休息一天吧。

宋代風俗和唐代相同,梅堯臣《春社》詩集中反映了社祭的情形:
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
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鴉。
春醪朝共飲,野老暮相嘩。
燕子何時至,長皋點翅斜。
而最知名的當屬陸游關(guān)于社日的詩詞《游山西村》: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其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為千古名句。

明清時期社日祭祀也比較隆重,朱元璋要求各地城市建城隍廟,鄉(xiāng)村設(shè)土地廟。還規(guī)定每里一百戶,立壇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于是,全國各地村鎮(zhèn),都建起了土地廟。元末明初詩人張昱的《題村廟》:“禍福憑誰降,雞豚合有災(zāi)。年年當社日,簫鼓賽神來?!?/strong>就說明村村有土地廟。
清代杰出詩人張問陶有《漢上暮春》:
魚苗初出水,十里浪花圓。
客有登樓賦,家無負郭田。
雨來迎社日,春到浴蠶天。
信美非吾土,岷峨落照邊。
清末近現(xiàn)代經(jīng)學家王闿運有詩《春社日往邵陽道中雜詩》(其一):
作客真成計,逢春定別家。
故園風過柳,殘月夜依花。
岐路馬猶顧,輕波鷗自斜。
離心共芳草,著處便天涯。
說明社日在當時人們還是比較重視的。

社日祭祀習俗一直到上世紀,只不過稍微有所變化,人們逐漸把社日歸并到二月二龍?zhí)ь^這一天。其原因是實行公歷歷法,陰歷歷法逐漸不為人所熟知,另外立春后第五個戊日也不好推算。因此,很多人只知道社日,然而不知道是哪一天,因而干脆合并到二月二。于是,龍?zhí)ь^這一天成了非常隆重的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

后來由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破四舊破舊俗。因此大多村鎮(zhèn)土地廟被推,或者改為學校,土地公公的塑像都被砸爛燒毀,造成了文化習俗斷層。所幸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tǒng)國學的回歸,一些傳統(tǒng)習俗又被人們從記憶中挖掘出來。不少地方鬧社火搞活動,繁榮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其實,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神靈不再那么神秘。人們對神靈的崇拜變成一種自我精神約束。“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對神靈的崇拜更能自我調(diào)整和提高道德水平,一些傳統(tǒng)習俗有百益而無一害。祭祀土地神并非迷信,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和祈禱。從這點來說,社日祭祀還是非常有益的。

不管怎么說,就古代來看,婦女們可以社日停針線,相約朱櫻樹下行,賞花游玩,觀景散心,也是非常愜意的事情。

2019/3/22榆木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