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揭竿而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喊聲響徹千年回蕩不絕,但是短短六個月的時間,吳廣、陳勝先后被殺,雖然他們揭開了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序幕,但是他們的迅速敗亡也令后人唏噓感嘆。

今天想來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他們失敗的原因,以警后人。我們來翻閱《史記﹒陳涉世家》,不難看出,司馬遷對于陳勝是很推崇的,《陳涉世家》為世家第十八篇,位在《孔子世家》之后。太史公對于陳勝失敗的原因總結(jié)如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陳王信用之。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筆者認(rèn)為,除了這兩個原因外,陳勝、吳廣失敗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客觀原因

1、雖然當(dāng)時天下“苦秦久矣”,但是當(dāng)時秦朝的力量仍然比較強,所以章邯很容易就撲滅了陳勝、吳廣的起義。

其實每個朝代末年首先發(fā)起的農(nóng)民起義都很難最終成功,東漢末年張角、隋末瓦崗起義、唐末黃巢起義、元朝末年劉福通、清末洪秀全都進行的轟轟烈烈,但是都沒有堅持到最后。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除非到了大廈將傾的地步,總會有人出來力挽狂瀾,延續(xù)王朝的統(tǒng)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秦朝統(tǒng)一時間太短,各地民眾仍然有各自國家的執(zhí)念。所以陳勝派出的將領(lǐng)或者自立為王(武臣趙王、韓廣為燕王)、或者立六國貴族之后為王(魏咎為魏王),也有各地豪杰紛紛崛起(狄人田儋殺狄令,自立為齊王),遍地為王,最終導(dǎo)致力量分散。

主觀原因

1、陳勝自立為王。沒有立六國之后為王,扯起一面大旗。雖然從各方面來說他不應(yīng)自立為王,但是我很理解他為什么自立為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起義時喊出的口號,如果此時立六國之后為王,那會自相矛盾,估計也會失去部分人心。

2、司馬遷總結(jié)的兩點,“茍富貴勿相忘”其實又自相矛盾了,所以故人自離去;任用奸佞,失去將領(lǐng)之心,自毀長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自身的局限性。憑一股血涌和狡詐小計(托鬼神成事)成事之后,驕傲自滿,自相殘殺(吳廣被殺),失敗是必然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小時候語文課本上的《陳涉世家》教會了我們:“茍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讓我們知道了陳勝吳廣起義的意義。但是,沒有教我們陳勝吳廣為什么會迅速敗亡,希望能拋磚引玉,歡迎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