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韓國人像著了魔一樣,瘋狂買入中國股票,就像在超市搶購用來做泡菜的大白菜一樣。韓國證券存托結算院的數據顯示,2025 年 2 月,韓國投資者投資中國股票的月度交易額環(huán)比增長近兩倍,單月達到 3.5 萬億韓元,折合成人民幣大概 178 億元 ,創(chuàng)下近三年新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韓國人雖然買得瘋狂,但絕非盲目出手。根據韓國最大證券公司的數據顯示,2月17日至2月28日,韓國投資者買入的中國股票多集中在電動汽車、人工智能、芯片等領域,比如:寧德時代、比亞迪、中芯國際等。除股票外,在韓國交易市場上市的44只中國指數ETF基金也被熱炒超買,其中漲幅最大的ETF基金近一個月的收益率已高達62.8%。

韓國人歷來以精明著稱,這次大規(guī)模買入中國股票,很多將之歸結為韓國長期低利率政策導致國內資產收益率持續(xù)走低,迫使韓國投資者偏向配置海外資產。但我認為,這次他們對中國股票“追捧”的原因,恐怕并非這么簡單。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之前我曾經寫過《全球經濟動蕩下,為何中國成為資本避風港?華爾街大佬告訴你答案》一文。華爾街的行動要比韓國人更迅速、更瘋狂。比如對沖基金大佬大衛(wèi)?泰珀旗下的Appaloosa LP,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對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百度等中概股瘋狂增持。還有邁克爾?伯瑞、索羅斯基金等都在瘋狂買入中國資產。所以,我認為韓國人這次大量買入中國股票的邏輯和華爾街的大佬基本相同,只不過他們行動慢了半拍。

韓國認喜歡配置海外資產這是事實,但是他們更多的是選擇美股。從歷史數據來看,韓國人持有的美股數量在近10年里都是處于增長的狀況,截至2024 年 11 月 7 日,韓國散戶持有的美國股票總價值達 1014 億美元,較 2023 年全年增長 64%。同樣,他們持有的美股也是以優(yōu)質科技股為主,比如:特斯拉、英偉達、蘋果和微軟等。

對比之下,我們就會很清晰地發(fā)現,韓國人在調倉換股,他們在跟隨華爾街買入中國被低估的資產,尤其是他們喜歡的寧德時代、比亞迪、中芯國際等優(yōu)質科技股。顯然他們已經意識到,美股雖然一直表現強勁,但估值已經處于歷史高位,存在較大回調風險。相比之下,中國股市的估值相對較低,具有較高的投資性價比。韓國人為了分散投資風險,優(yōu)化資產配置,自然會把目光投向中國股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5年2月以來,香港恒生指數大漲19.81%,自去年9月以來更是上漲了70%。同樣,A股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chuàng)業(yè)板指、科創(chuàng)50、北證50亦全線上漲,其中科創(chuàng)50、北證50漲幅分別達到16%和32%。而韓國綜指漲幅不足2%,美股道瓊斯、納斯達克、標普500則全線下挫。面對這樣的市場,資本自然會用“腳”投票。

除此之外,我認為中國科技領域的創(chuàng)新突破以及未來的高增長預期,也是韓國人大規(guī)模買入中國科技股的一個直接原因。

以寧德時代為例,自2017年以來連續(xù)8年全球動力電池使用量排名第一,并且其儲能電池出貨量自2021年以來連續(xù)三年全球市場占有率穩(wěn)居第一。但截至2024年底,寧德時代的市值為2000億美元,僅相當于特斯拉在2024年的單月漲幅。

比亞迪,2024年以 427 萬輛的總銷量位列全球車企第五,新能源車銷量連續(xù)兩年居全球第一。但截至到2025 年 2 月,比亞迪 A 股市值約 1.09 萬億元人民幣(約 1500 億美元)。特斯拉雖然在2025年3月市值跌破萬億美元,但市值仍比比亞迪高出6倍之多。因此,花旗給出比亞迪“買入”評級,并預測其2025-2027 年海外資產回報率達 16%-28%。

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在大模型(如 DeepSeek)、自動駕駛算法、AI 芯片(寒武紀)等領域實現突破,AI 硬件滲透率預計超美國,形成 “技術 - 場景 - 資本” 閉環(huán)。在半導體領域,中芯國際 14nm 制程良率達 95%;北方華創(chuàng)等設備商加速國產替代,2025年,中國芯片自給率將達到70%??梢哉f,正是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全面突破與崛起,才讓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優(yōu)質資產進行價值重估。

當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也是吸入韓國人買入中國股票的重要原因之一。2024 年,中國經濟總量邁上 130 萬億臺階,GDP 同比增長 5.0%,顯現出強大的經濟增長勢能。尤其是,國家在半導體、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再加上可預見的經濟刺激政策,進一步推動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科技板塊的樂觀情緒。

如果之前,華爾街瘋狂搶購資產是因為估值洼地效應,那么韓國人的瘋狂買入,這可以看做是其對中國資產,尤其是科技領域 “技術突破 + 政策紅利” 的雙重認可。當然,韓國投資者的“中國熱”,也是中國科技崛起,資本逐利再平衡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