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xué)家榮格在38歲時,親身遭遇了嚴重的精神危機。
但是他沒有放棄自我療愈,而是堅持每日記錄自己的夢境與幻想,刻意用繪畫的方式直面內(nèi)心陰影。
然后,經(jīng)過一番“接納自己、認清自己、改變自己”的長期改變的過程當中,成功地完成了救贖。
持續(xù)寫了16年才完成的《紅書》手稿中,他這樣坦然記錄著自己的心聲:
“我曾是精神病患者,但精神病治愈了我”的體悟。
就像榮格自己說的這樣:
“一個人不是通過想象光明而覺悟的,而是通過讓黑暗變得有意識?!?/strong>
這種直面陰暗面的勇氣,讓他巧妙且成功發(fā)展出了“陰影理論”,幫助社會無數(shù)人實現(xiàn)了自我完整,自我救贖。
人這一輩子,歸根結(jié)底,就是跟自己和解的過程。
但是這種和解的過程,一定會有磕磕碰碰,坎坎坷坷的。
我們只有學(xué)會接納,客觀認清,勇敢改變自己,生活才會給你帶來陽光,希望。
接納自己
蒙田曾說過:
“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年輕的時候,熱血沸騰,覺得自己像一陣狂風,可到頭來,慢慢經(jīng)歷的東西多了,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過是一棵弱小的草。
太多的人,活在別人的世界里,活在別人的評價當中,卻從來沒有客觀對待自己。
于是,為了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往往變得更疲憊,更迷茫。
時間久了,非但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反而心態(tài)上越來越遭不住任何打擊了。
其實,一個懂得接納自己的人,他才能夠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待自己的心靈。
然后,生活才會讓他過得更加的平靜,淡定,自在,而自己的內(nèi)心也會覺得更加舒適,坦然。
眾所周知,北宋文豪蘇東坡一生坎坷不斷,究其根源,我們可以說是他自身的性格決定的。
因為性格灑脫,豁達,眼里容不得沙子,而且平日里我行我素的風格,讓他但凡有看不慣的東西,就堅決不會忍著。
以至于在四面埋伏的官場里,這種直來直去的性格,的確會給自己惹來很多的麻煩。
不過,每個人都可以在事情上得到磨練,然后逐漸走向成熟,就像我們可以在《寒食帖》真跡中可以看到,蘇東坡的字跡從開始的激憤漸趨平和。
見證了他接納仕途失意的過程,因為經(jīng)歷了太多,明白了太多,所以他不再跟自己過不去,甚至懂得放過別人。
慢慢地,蘇軾開始接納自己,在被貶的日子里,他研究豬肉烹調(diào),發(fā)明東坡肉,在生活細微處重建生命價值。
尤其是在自己被貶黃州時,更是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好句來彰顯自身的放達和瀟灑。
人這輩子,無論自己是優(yōu)秀的,還是平凡的,都要學(xué)會接納,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畢竟,沒有誰能夠做到完美,也沒人可以真正按照自己的欲望、想法,一五一十地過上自己想要的人。
生活總有坎坷,人生也有無常,沒必要因為一時的困局,麻煩,然后就各種情緒化,各種自我貶低。
相反,無論好壞,都去接納,反而我們能夠靠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把當下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認清自己
很多人以為接納自己,就是不管好壞,都要一概而論,通通收了。
然后,對于那些很明顯的缺點,以及做到不足的地方,自欺欺人的忽略。
其實,這不是接納自己,而是在掩藏自己的缺點,在逃避自己的責任。
真正懂得接納自己的人,他們可以接納一切,但之后還要做到“對癥下藥”,知道找到原因后,然后去解決問題。
這種過程,其實就是認清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程。
其實,認清自己的過程,是最艱難的,畢竟一個人只要做到足夠客觀和用心,很快就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缺點。
但是,大多數(shù)的人是叫不醒的,他們知道自己身上存在哪些問題,但是對于這些問題,他們忽略不管,甚至假裝不知道。
最終,渾渾噩噩,不知所謂浪費當下的人生。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龍場驛悟道前,曾嘗試“格竹七日”觀察事物本質(zhì)。
但是,效果不佳,因為為了“認清”而“認清”,為了“道理”而“道理”,大腦往往是不配合的。
真正的真理,一定是自身在實踐的過程當中,甚至可以說是在受苦,在煎熬的過程當中,慢慢悟出來的。
王陽明正是因為發(fā)現(xiàn)了這么一個觀察和認知,所以在1508年的某個深夜,他突然意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覺悟。
其弟子記錄他當時“忽中夜大悟,不覺手舞足蹈”的真實反應(yīng),很顯然王陽明在這個瞬間的自我認知突破,也成功推動了他創(chuàng)立心學(xué)體系,難怪他如此興奮。
有人說:
生活是一個不斷撞頭、不斷清醒,然后不斷突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終將認清自己,成就自己,遇見自己。
我們腳下所走的每一條路,往回看,背后的每一個腳印都是作數(shù)的。
人生最大的修行,就是認清自我,把自己了解清楚了。
然后,你才會更加有邏輯,有方向,有目標,有動力,有斗志去做好自己。
最終,對自己認識得越清楚,把自己認清清楚楚了,你才有更大的概率和可能成功挖掘的天賦和潛能。
最終,更加順利地改變好自己。
改變自己
有句話說: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
事實就是如此,愿意拿出行動改變自己的人,遠比那些只會觀望的人,更早地享受這個世界。
只有學(xué)會不斷接納自己,正視自己,認清自己,然后我們才會有更好的,更準確的針對性來改變自己。
要想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其實也不難,只要我們能夠自覺一點,自律一點,多一點點的改變,慢慢就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心態(tài),培養(yǎng)良好的成長氛圍。
甚至,通過必要的自律的改變,必要的堅持的積累,勢必能夠讓自己在往后的每一天里,活得更充實,也能收獲到更大的價值。
松浦彌太郎年輕時混跡于美國底層,有一天他在舊書店打工時發(fā)現(xiàn),整理書籍猶如梳理人生。
于是,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開始改變自己,堅持每天5點起床,用2小時閱讀。
等到45歲之后,他成功接任《生活手帖》主編,并且將這種“小處著手”的改造哲學(xué)融入工作,讓老牌雜志銷量翻倍。
很多時候,哪怕只是小小的改變,也能換來大大的收獲。
只要一個人懂得有針對性,足夠認真去思考,堅持在細節(jié)上改變自己的話,早晚也能夠培養(yǎng)出一個更優(yōu)秀,更成功的自己。
熱門跟貼